比爾·蓋茲的誤算
2013/08/26
移動終端大行其道
![]() |
但是,現實以超出蓋茲預想的速度發生了變化。在接下來的2007年,蘋果推出了智慧手機iPhone,與網路服務結合在一起的移動終端需求迅速擴大。
微軟在個人電腦OS領域佔9成以上市佔率,但以包括智慧手機和平板電腦在內的3種産品的合計全球供貨量(4~6月)來推算,微軟的OS份額將下降至22%。而向南韓三星電子等提供OS的谷歌則佔60%,而在個人電腦領域僅佔5%份額的蘋果如果以3種産品的總和來計算,比例達到14%。個人電腦比重將進一步下滑,如果不採取行動,微軟的影響力將進一步下降。
作為首席執行官的課題是什麼?5月,微軟CEO史蒂夫•鮑爾默對此回答稱,「(從軟體公司)轉向設備和服務公司」。繼調整專注軟體的戰略、進入平板電腦領域之後,微軟7月決定解散按産品劃分的8個業務部門,進行業務重組。
回顧歷史可以發現,毫無疑問,個人電腦促成了IT的大眾化。30年前,美國《時代》週刊年初一期的封面就是個人電腦。「美國人曾為汽車和電視著迷,但接下來將是個人電腦」,該報道如此表示。微軟攜手半導體巨頭英特爾,確立了技術標準,構建了巨大業務的生態系統。
而到今天,已熟悉IT産品的用戶開始使用智慧手機和平板電腦,讓IT需求迅速增長。可用於遊戲和工作的應用程式僅面向蘋果終端的就達到90萬種。而下載次數則超過500億次。借助應用程式的銷售,世界開發者獲得了約合1萬億日元收入。這已經成為新的生態系統。
對於尋求「何時何地」都能使用的用戶來説,體積大、啟動時間長的個人電腦已經是「重裝備」。作為最大廠商一直拉動個人電腦市場增長的美國惠普(HP)日本法人副社長岡隆史説:「有些用戶認為,如果不進行(較長文章和資料編輯等)耗費時間的工作,完全可以不使用Windows」。7月,惠普將平板電腦等搭載谷歌OS的3種産品加入了産品線。
![]() |
賈伯斯和比爾·蓋茲(攝于07年5月) |
「支援智慧手機最為重要」,全球最大社交網站(SNS)Facebook日本法人董事長岩下充志表示。利用服務和業務模式的智慧展開競爭的主舞臺已經不再是個人電腦。不過,智慧手機和平板電腦也未必是「最後的舞臺」。
在無意識中使用
谷歌正在開發勝任照片拍攝和翻譯等的眼鏡式電腦。「低著頭觀看智慧手機螢幕。人們將懷疑,這是未來嗎?」。谷歌聯合創始人謝爾蓋·布林如此闡述開發上述産品的理由。有預測認為,眼鏡式和手錶式等可穿戴式電腦的供貨量到2018年將達到4億8500萬部。
據通信設備巨頭思科系統統計顯示,到2017年,每個網路用戶將擁有5台上網設備。屆時,人們將被電腦所包圍,甚至不會意識到正在使用電腦。貼身陪伴個人的真正的「個人電腦」時代即將來臨。
因此,通過聲音和圖像識別、數據分析進行情況判斷和預測等的新技術、創新力將起決定作用。無法進步的IT企業將失去立足之地,作為歷史的一個瞬間,將連同舊式個人電腦一起進入博物館。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村山惠一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