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頻中國"戰略意義何在?

2013/08/27


      最近,中國政府提出了一個新口號「寬頻中國」。希望通過促進投資和技術創新,方便網際網路的使用,從而增加基於網際網路的消費。中國政府一直期待於擴大消費,「寬頻中國」戰略也是其舉措之一。

中國政府希望擴大基於網路的消費
     進入8月份以來,中國政府陸續出台了多個完善資訊基礎設施的方針。首先是8月1日公佈的《「寬頻中國」戰略及實施方案》。該方案提出了到2015年,中國將基本實現城市光纖到樓入戶、農村寬頻進鄉入村,到2020年,寬頻網路全面覆蓋城鄉等,在資訊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縮小與已開發國家之間差距。

    另一個是8月8日出台的《關於促進資訊消費擴大內需的若干意見》,其核心目標是擴大資訊消費。意見提出了實施智慧終端産業化工程,支援研發智慧手機、智慧電視等終端産品;加強資訊消費環境建設,推進身份認證、網站認證和電子簽名等網路信任服務等內容。

    新華社也對此事做了重點報道。其在相關報道中強調「寬頻中國」改變的不僅是網路,還將為百姓造福。並就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指出,「‘寬頻中國’戰略及實施方案,將‘寬頻中國’計劃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總理李克強領導的新一界政府已經正式啟動近半年。在此期間,中國的經濟政策出現了一些搖擺。起初李克強總理提出要「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産業優化升級」,舉起了市場化和放寬限制的大旗。

    不過,當增長率持續下滑,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加劇時,李克強又強調應該更加重視經濟狀況。一方面,習近平主席指出「用市場倒逼經濟結構調整,堅持底線思維」,明顯反應出希望防止經濟進一步惡化的姿態。

    其結果,政府重新大力支援鐵路建設和城市開發等基礎設施投資。雖然政府通過吸引社會資本促進開發,以防止政府支出擴大,但經濟亮起黃燈時依賴投資的結構依然沒有得到改變。就目前來看,仍很難期待消費來拉動經濟增長。

    眾所週知,雖然2008年雷曼危機時,中國政府出台的4萬億經濟刺激對策使經濟實現了V字型復甦,但受其後遺症影響,中國政府至今仍為投資過剩和壞帳風險而苦惱。為應對雷曼危機,政府推出的家電補貼政策對農民購買家電起到了促進作用,但隨著補貼制度到期效果也隨即消失。

    對此,此次政府強調注意不要增加盲目投資,從這一點來看,現在的政策並不像雷曼危機時那麼混亂。另外,旨在通過完善網路等資訊基礎設施來擴大消費的政策所期待的是中期性效果,這也正適應經濟結構亟待改革的中國的現狀。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這樣可以使中國順利轉型到消費主導型經濟。在中國,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收入分配不公平等亟需解決的社會問題堆積如山,這些問題從根本上限制著消費的擴大。

    不過,在如今資訊還不相對的中國,網路在百姓説出心聲和交換資訊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作用。旨在擴大消費的「寬頻中國」戰略或許可以超出原本的意圖,成為改變社會扭曲狀況的契機,經過輾轉最終為中國朝著消費主導型經濟的轉型指明道路。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吉田忠則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