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5年?金融危機改變世界
2013/09/03
「我們的車憑藉品質榮獲了8個獎項。贏得這一榮譽的是員工」,在汽車之城——美國底特律,通用汽車(GM)總部今年夏季掛起了一幅巨大的標語,似乎在強調重振旗鼓的決心。
![]() |
通用汽車總部所在的底特律 |
雷曼危機成了堪稱為「大斷層」的巨大變化的起點。信用膨脹拉動下的美國經濟繁榮局面迎來了轉機,必須探索新的經濟增長模式了。
2010年秋季,通用汽車實行國有化之後1年多時間完成了股票的重新上市,但其表現與曾經的通用汽車大相徑庭。「以金融支撐為前提條件的通用汽車經營模式走到了極界」,今年夏季美國政府汽車業重組專家組原首席顧問Steven Rattner(61歲)回憶往事時這樣説。剩餘的生産設備、厚待員工及退休人員的薪金及養老金制度……。舉起了重組「大刀」的Rattner説:「(在美國)恢復生産和恢復工資待遇都很難」。重振旗鼓的關鍵在於,偏重於美國的收益模式如何向新興市場國家擴大。「通用汽車=美國」的等式崩潰,底特律市在今年7月宣告破産。
徹底的裁員及全球化舉措。企業此前雖然感到了這些舉措的必要性,但卻一直在付諸實行時猶猶豫豫。但是,雷曼危機在這些企業的背後推了一把。日本汽車産業目前開始在亞洲和中南美全面展開了工廠建設。促使其作出擺脫單純依賴美國的決斷的,是從危機中學到的經驗。日本企業和通用汽車一樣,遭遇了通貨緊縮以及需求蒸發的局面。
「留心觀察一下就會發現,大型企業的資金週轉已變得岌岌可危」,一名日本政府相關人士這樣回憶金融危機當時的狀況。就連豐田汽車這樣的大企業,為了保證萬無一失,也向沒有交易過的金融機構申請融資了。
![]() |
在日本埼玉縣寄居町,本田公司的新工廠近日完工了。 雖然在年前的計劃中,這裡是面向美國的高檔車工廠,但現在卻變成了面向日本國內以小型車為主的工廠。這是經營模式轉型的一個例子。
發生轉變的不僅僅是企業。「美元資金從市場上消失了」,2008年9月,歐洲中央銀行(ECB)行長讓•克洛德•特里謝(Jean-Claude Trichet,70歲)在電話會議的另一頭喊出這句話時的情景,日本銀行的高管都記憶猶新。
離開工作一線已近2年的前行長當時在想些什麼呢,筆者在巴黎一處居所採訪了他。特里謝表示「很多歐洲金融機構都實施了極為大膽的次貸投資」,由於估計將出現「比1929年更嚴重的世界恐慌」,特里謝決定與美日的央行聯手下調利率和採取非傳統的措施。雖然此舉避免了最嚴重事態的發生,但2-10年春季希臘的政治危機又引發了「主權風險」的難題。市場開始質疑支撐危機的國家的信用力。
市場的目光現在轉向了因應對危機而導致公共部門膨脹的已開發國家。國家與市場的緊張關係日益突出。據美國麥肯錫公司的數據,其在危機中損失的金融資産約為2700萬億日元。另一方面,這五年主要國家政府的債務約增加了1800萬億日元,日美歐的央行向市場投放了500萬億日元。主要國家的公共部門大致接管了2000萬億日元,支撐了全球的經濟發展。
不同尋常的金融政策支撐著趨於復甦的美國經濟,今後需要尋找「出口」。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RB)在5月份暗示將縮小量化寬鬆規模,這導致出現經常赤字的印度和印度尼西亞遭遇資金流出和貨幣大幅下挫。
為了擺脫雷曼危機産生的混亂,國家、企業和市場都在不斷探索新的均衡點。
(未完待續)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