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5年?危機何時才算真正結束

2013/09/04


     6月底,在位於美國科羅拉多州山腳的阿斯彭渡假村,一位攜夫人一同出席會議的光頭男子錶情淡定。他就是雷曼兄弟破産時擔任美國財政部長的亨利·保爾森,5年前保爾森曾極力挽救處在崩潰邊緣的美國,或者説世界經濟。


美國前財政部長保爾森(6月,科羅拉多州)
     「最大的擔心是美國沒發生的事」

     很久未在公開場合露面的保爾森的話題幾乎都在圍繞中美關係展開。雖然未直接提及5年前的危機,但有一點發言引起了記者的關注。保爾森在發言中表示,「我現在最大的擔心不是在中國發生的事,而是在這裡(美國)沒發生的事,那就是經濟的復甦」。

     相比成為市場不穩定因素的中國「影子銀行」引發的過度融資,保爾森似乎更加擔心的是美國經濟的復甦能力。

     抱著當時為何讓雷曼兄弟破産這一疑問,筆者走訪了華盛頓的布魯金斯學會,並採訪到了年逾70的唐納德·科恩。危機當時,科恩擔任美聯儲副主席,是曾與保爾森和現任美聯儲主席伯南克等人共同應對過危機的權威央行人士。

     科恩在採訪中説:「一直令我遺憾的是當時應對危機的手段十分有限」。當時,因美國住宅泡沫崩潰而蒙受重大損失的雷曼兄弟負債過多,由於沒有充分的擔保,所以無法獲得美聯儲的貸款。當時美國政府也不具備向金融機構注資的許可權,雷曼兄弟除了通過自行籌措資金自救以外別無選擇。

     危機何時算真正結束

     結果,雷曼兄弟破産造成了劇烈震盪,對此感到驚慌失措的美國政府急忙構建向金融機構注資的框架。總算是避免了因金融機構連鎖破産而可能導致的大恐慌。而在之後的5年裏,支撐全球經濟的是包括新興經濟體在內的各國的財政支出和央行實施的超乎尋常的貨幣寬鬆政策。

     由於美聯儲及日本央行大量購買國債,如今在國債市場上央行唱起了主角。「操控價格」的傾向增強,而離投資者自行承擔風險的市場卻越走來越遠。

     7月下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華盛頓的總部召開理事會,各國紛紛表示「退出量化寬鬆的時機和資訊發佈十分重要」,向美國提出了資訊公開的要求。

     美國政府希望在經濟復甦的同時尋求貨幣寬鬆政策的出口,但其與市場的對話稍被誤讀,世界經濟便很可能再次陷入混亂。自伯南克5月份暗示縮小量化寬鬆以來,印度和印度尼西亞等新興經濟體的貨幣急劇貶值。市場對1997年的亞洲貨幣危機仍然記憶猶新,因此,此次也對美國退出量寬做出了應對準備。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Robert Glenn Hubbard曾警告稱「美國存在國債泡沫的風險」。正如IT泡沫後又迎來住宅泡沫一樣,美國在應對一個泡沫崩潰的同時又重新引發了另一個泡沫。此次,美聯儲通過大量購買國債來應對危機,但泡沫是否會接踵而來成為人們的擔心。

     以20世紀初期的金融恐慌為契機,美國建立了以美聯儲為中心的美國聯邦儲備制度。而在該制度建立100年後的今天,美聯儲面臨的是一個從未涉足的領域,和一次重大的考驗。也許可是説,只有到全球央行順利擺脫貨幣寬鬆政策之時,這場危機才算真正結束。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華盛頓支局長 藤井彰夫

    危機5年?金融危機改變世界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