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5年⑤「技術革新」總在危機後

2013/09/09


    今年7月,NEC公司宣佈退出智慧手機業務。NEC相關人士在回顧當時情況時稱「即使堅持做下去,也只是擴大傷口而已」。

  智慧手機是在雷曼危機後迅速發展起來的全球性創新技術。但NEC卻在去年將其定位為「非核心業務」,並減少相關投資。


  連結:

  危機5年?金融危機改變世界

  危機5年?危機何時才算真正結束

  危機5年?中國從引擎成為風險源

  危機5年④考驗「民主主義」制度
      從技術最前沿跌落

  2000年代初,日本的電子産品處於家電數位化趨勢的最前沿。但近年來在全球展開競爭的日本企業卻越來越少。不僅是智慧手機,還包括電視機領域。松下及夏普均縮小了相關業務。日立製作所已停止在本公司生産相關産品。

  轉捩點可以説正是雷曼危機。2008年秋季,日本製造業遇到了「需求蒸發」以及融資難問題。家電製造商中出現了資金籌措狀況堪憂的企業。有的企業高管甚至嚴肅的説,「一度做好了將要破産的心理準備」。

  日本8家大型家電企業在2008財年(截至2009年3月)結算中計入了總計2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239億元)的最終虧損。直到臨近危機發生前還持續向薄型面板投資的日立出現了日本製造業界最多的7873億日元(約合人民幣488億元)虧損,管理層因此辭職。在其他家電企業,也有3位社長被撤換。

  此後,日立、東芝及NEC等企業開始大幅減少投資。法人企業統計結果顯示,日本製造業在危機以後,設備投資費低於折舊費已成為常態。日本財務省表示,即使在泡沫經濟崩潰時「也沒看到過那樣衰退的勢頭」。

  更令人擔憂的是對技術開發的影響。日本專利廳的數據顯示,日本企業的專利申請件數在危機的第二年以後出現了銳減。另一方面,南韓及中國企業的申請件數則逐漸增加。同時,據説被日本家電業界裁減掉的多達2萬人的人才也流向了南韓及中國企業。

  日本企業通過減少投資及裁員等積累起來的現金達到224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3.9萬億元)。問題是患上了「風險恐懼症」的日本企業似乎已不知道該將這些資金投向何處。

訪問巴西工廠的通用電氣公司董事長伊梅爾特(右前,AP)
  「今後全球經濟仍很難出現樂觀形勢」,美國通用電氣公司董事長傑夫·伊梅爾特在今年的致股東函中有這樣一句話,但他同時又表示「將增加投資」。通用電氣正在印度、巴西、美國等國全力建設相關軟體開發基地,並計劃在2015年之前投入10億美元。

  通用電氣公司的金融部門也在雷曼危機中受到了打擊,因而將優先股轉讓給了投資者華倫·巴菲特。

  但是,2年後通用電氣便回購了這些股票,其股票總市值目前排名全球第7位。其提出的是「加大技術革新力度」。開發的軟體被應用於向已銷售的航空及醫療設備提供新的服務,這些服務將通過遠端管理提高其産品的運轉效率。通用電氣的目標是開拓新的市場。

     「能改變世界的技術實力」

  回顧歷史不難發現,技術革新總會在危機後誕生。1929年嚴重經濟危機的幾年後誕生的是尼龍。在經濟低迷導致其他企業減少投資的背景下,美國杜邦公司持之以恒地進行開發,最終收穫了豐碩果實。

  1979年石油危機下,日本索尼開發出了音樂播放器「Walkman」。該産品改變了日本家電産業。然而,如今日本還能找回昔日奮發圖強的精神嗎?

  松下今年將重新啟動對汽車電池的投資。雖然自從收購三洋電機以來一直在進行重組,但該公司負責人表示,希望通過向美國純電動汽車風險企業——特斯拉汽車公司供貨為開端,「重新瞄準全球市場」。

     包括日本企業在內,雖然尚未找到新的增長模式。但是,要想重現經濟活力,需要的是「能改變世界的技術實力」。前進的方向已十分明確。

     本為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中山淳史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