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田英二留下的是「危機意識」
2013/09/18
![]() |
豐田英二畢業於原東京帝國大學(現東京大學)工學部,1937年進入豐田汽車工業(現豐田)。上世紀50年代初,豐田的財務等進入了由銀行管理的體制。當時,豐田英二正擔任常務董事。「要説有什麼後悔的,就是沒能讓我直接參與投資」,他在後來的回憶中這樣説。
|
2009年,豐田在美國遇到召回問題。儘管當時日本正在「失去的20年」(指日本90年代泡沫經濟崩潰後持續的經濟低迷時期)裏苦苦掙扎,但豐田卻一直發揮著影響力,原因就在於經營過程中一直沒有鬆懈的危機意識。而這一基礎的締造者就是豐田英二。
在生産領域豐田英二也留下了寶貴的遺産。「及時改善」、「看板方式」、「現場管理」。這些耳熟能詳的用語是由將豐田生産方式體系化的大野耐一(原豐田汽車工業副社長)創造,但真正將其貫徹落實的則是豐田英二。不是漫無目的地開展工作,而是讓每一名員工站在經營者的角度進行思考,從而實現生産一線的高效化。
「在豐田從50年前開始致力於汽車研究時,在美國汽車的普及率已經達到了每4人1輛」,1984年9月,豐田英二在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的連載欄目《我的履歷書》撰稿時曾如此寫道。
豐田英二擔任董事長後更為豐田的全球化絞盡腦汁。儘管從合作夥伴通用汽車那裏借鑒到了很多經驗,但通用汽車在2009年陷入破産。已經成為世界第一的豐田又將在本財年實現前所未有的全球銷售一千萬輛,不知豐田英二對此會有怎樣的感慨。
當然,沒有什麼能保證豐田將永遠繁榮下去。如今,未曾經歷二戰後危機的一代進入了豐田的管理中樞。如何維持豐田英二一直提醒注意的危機意識?這是豐田面臨的最大課題之一。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中山淳史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