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對立先從民間解凍
2013/10/16
![]() |
中國企業家訪問日本時與日本官房長官交流的情景(9月25日) |
以此為契機,「應該繼續交流」的呼聲開始浮出水面。訪日團團長常振明80年代在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習日語,並在日本的大型證券公司研修過證券發行業務。是中國經濟界典型的「知日派」。對「政冷」導致「經冷」的擔憂促成了此次訪日。
|
受80年正式實施的獨生子女政策影響,中國面臨著勞動人口減少的問題。自改革開放以來一直持續的高增長時代落下帷幕。如今中國進入了如何轉向7%左右穩定增長的未知時期。這也是為什麼改革開放再次成為重要課題的原因。
中方修復與日本的關係是因為看好日本的節能和環保技術,不過並不僅限於此。中方還擔心如果與日本一直處於隨時可能發生軍事衝突的狀態,將影響到其他國家的對華投資。
|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改善關係之路會一帆風順。從此次中國企業家的訪日行程也可以看出其中的難度。實際上,原本預定在8月下旬訪問日本。不過,由於中方做出決斷花費了一定時間,結果導致日方來不及發放簽證,使得訪日推遲了一個月。「日方的熱情超乎了我們的預期。不過不可能通過一次訪問就解決問題。必須繼續踏踏實實地努力恢復信賴關係」,據悉,訪日後常振明這樣説。
下一個關注的焦點是11月份。這次將是日本的日中經濟協會(會長為豐田名譽會長張富士夫)向中國派出約100人的訪華團。在中國軍事力量抬頭的背景下,僅僅依靠經濟層面的交流很難化解對立。在此基礎上,該如何避免衝突、尋找合作之路呢?今後「民間外交」的走向將備受關注。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吉田忠則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