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減持日本國債的怪異
2014/06/24
「中國拋售日本國債在市場上引發了議論。沒想到會減少這麼多……」。日本的一家外資證券的高管驚訝地表示。
![]() |
中國在2010年超過英國,成為日本國債的最大海外持有國。以08年的雷曼危機為契機中國對美元的擔憂升溫,因此在接近4萬億美元的全球最高外匯儲備中,提高了日元所佔比重。
中國一貫都是增持日本國債,為何會突然大幅減持?馬上讓人聯想到的原因是2012年秋季開始的日元貶值。
原本突破1美元兌80日元的日元對美元匯率在13年底一度跌至105日元左右。如果對此置之不理的話,以美元計價的日本國債的價值將不斷縮水。
人民幣匯率基本上與美元聯動。中國為了維護外匯儲備的價值而加緊拋售日本國債也並不奇怪。實際上13年中國拋售了價值約2.4萬億日元的中長期日本國債。
以其他國家的名義持有日本國債?
但是,短期日本國債市場上卻是另一番景象。中國同一時期凈買入了約2萬億日元期限不到1年的短期日本國債。也就是説中國在拋售中長期日本國債,卻在買入短期日本國債。
兩者相抵,2013年中國拋售的日本國債額僅為4000億日元。但是不可思議的是明明拋售額只有這麼多,但中國所持有的日本國債餘額卻突然減少了6萬多億日元。因此只能説中國在市場之外進行了某種操作。
國際金融界人士認為,「中國並沒有像表面看起來那樣大幅減持日本國債。很可能是以其他國家的名義持有部分日本國債」。
實際上也去確實有國家正在大幅增持日本國債,那就是盧森堡。2013年底的持有額比上一年增加了近50%,達12萬億日元。迅速超過英國和美國,成為僅次於中國的第2大日本國債持有國。
據悉,在限制寬鬆的盧森堡,在無需顯露真實身份的情況下委託金融機構為其運營資金並非難事。「盧森堡所持有的日本國債中,有很大一部分的真正持有者很可能是中國」,這樣的傳言不絕於耳。
是為迎合輿論?還是為向日本施壓?
如果事情屬實,中國意圖何在呢?目前存在幾種説法。其中之一是迎合國內的輿論。
中國與日本在尖閣諸島(中國名:釣魚島)和歷史認識問題上存在尖銳對立。但是,卻在利用作為重要資産的外匯儲備借錢給日本,這顯得荒謬。中國當局認為如果過度持有日本國債,有可能遭受抨擊。
此外,還有觀點認為,中國的行動意在應對與日本發生軍事衝突的局面。如果事態惡化到這種程度,日本政府有可能扣押中國的資産。可以有觀點猜測稱,考慮到最糟糕的局面,中國正在減少以自己名義持有的日本國債。
另一方面,大量持有日本國債對於中國來説,可以成為向日本施加壓力的工具。這是因為僅僅作出「出售」的暗示,日本國債就將下跌,進而長期利率有可能迅速上升。
2010年尖閣諸島海域發生中日撞船事件時,中國國內就出現了應增持日本國債、誘導日元升值的強硬言論。
日本經濟混亂將反過來傷害中國。雖然都是難以輕易採用的選項,但在政治和經濟的關係比以往更加密切的中國,很難説絕對不會發生這種情況。
中國的經濟政策被認為由「中央財經指導小組」最後拍板。此前這個機構的領導人被認為是總理李克強,而最近顯示是國家主席習近平。越來越多觀點猜測,中國外匯儲備的投資今後也將進一步反映政治意圖。
中國將在國際社會加強宣傳自己的主張。不僅有必要關注中國不斷擴大的軍事實力,而且應關注其巨大的外匯儲備的投向。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政治部次長 高橋哲史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