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如何在日本招商引資?

2018/11/23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肖敏捷:隨著中日經濟的改善,最近來日本招商引資的地方政府越來越多。從上世紀90年代起筆者在日本體驗過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資熱潮,時隔將近30年看到久違的熱烈場面,筆者不勝感慨。一方面顯示了中國堅持改革開放的決心不變,另一方面透露出國內地方政府和企業對日本企業的資金和技術實力期待回升,所以地方政府來日招商引資對中國和日本都是件好事,值得大力支援。

        

中國地方政府8月底在東京舉辦的招商活動(資料圖)

                                                  


  肖敏捷論中日

 

   日本如何解決大學生的就業問題

   日本為什麼喜歡報憂不報喜?

 日本股票又成雞肋?

 日本為什麼希望日元貶值?

 去日本旅遊你住哪兒?

 在東京為什麼沒人關心戶口?

 日本擔心中國遊客減少是杞人憂天

 
    更多》》》

  但是最近連續出席了幾場地方政府在東京的招商引資推介會後,筆者彷彿又感覺時光回到了上世紀90年代。過去的30年裏,全球經濟以及中日兩國的經濟規模和行業佈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地方政府招商引資的方式和戰略可以説幾乎沒有進步,頗令筆者感到遺憾。 

            

  30年前,很多日本企業連中國最基本的國情都缺乏了解,招商引資從最基本的地理位置到水電路橋等基礎設施的介紹必不可缺。90年代初期,筆者曾為來日招商的深圳市長當過翻譯,市長講演完後一位客戶的提問硬是把筆者弄傻眼。因為這位客戶在提問過程中反覆使用一個單詞筆者從未聽説過,後來客戶寫在紙條遞過來才知道説的是東莞。進入21世紀後東莞的飛速發展眾人皆知,但90年代深圳還在日本招商時,不要嘲笑筆者當時不知道東莞,除了廣東當地人估計也沒有幾個知道的。

 

  時過境遷,日本企業對中國的地理位置和投資環境可以説瞭如指掌,已經不會再出現連東莞在哪都不知道的尷尬局面。還有,稅收減免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廉價勞動力是當年中國招商引資的兩大法寶,但這些優勢現在已經蕩然無存。很多地方政府也許覺得自己的投資環境是天下最好的,殊不知日本企業面前有很多選擇,如何説服他們不去美國或東南亞而非選擇中國不可需要切換一下思維。

 

      筆者認為在幾百人的大宴會廳給日本企業啟蒙投資中國的時代已經結束了,現在需要多聆聽日本企業對地方政府有哪些要求或期望,對此地方政府能夠做什麼。所以在招商引資過程中,大場面當然隆重上鏡頭,但是儘量多跑企業,和企業促膝交談或許效果更好。

    


                       

  另外,很多地方政府仍然把招商引資的重點放在所謂的世界500強企業。筆者認為這種做法大錯特錯。因為中國改革開放40年,世界500強的企業中該去中國的早都去了,不想去的估計一輩子也不會去。而且擁有專業團隊的大企業對投資環境的調查非常謹慎,不是聽一兩次推介會忽悠就會跟你跑的。

  

     相反最急需地方政府貼身服務的是日本的中小企業和創新企業,如何通過開拓中國市場獲得更大的發展機會是這些企業共同關心的課題。但是沒有時間和人力做投資環境的調查研究,整天被媒體的悲觀報道洗腦,想去又不敢去也是這些企業的共同煩惱。

 

      其實,能夠請到世界500強的企業來投資也許對地方政府官員的升遷很具貼金效應,但無論從技術含量還是就業效果,日本中小企業所做的貢獻一點都不遜色。在招商引資過程中,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們自己的發展階段需要什麼樣的技術和外資,不要盲目追求高大上。

                          

  總而言之,招商引資最重要的是信用和誠意。所以建議地方政府的有關人員在日本招商引資時少跑大城市和大企業,多與地方的中小企業交流,多聽少説,雙方建立了信任關係,投資或其他的商務交流也是水到渠成。最後,筆者經常聽到日本企業決策很慢的抱怨意見,對此筆者想説錢是人家自己或是借來的,不容易大腦發熱理所當然。要讓別人心服口服地掏錢需要以誠相待。日常生活如此,招商引資亦然。

                         

  本文僅為作者個人觀點。

       

肖敏捷

肖敏捷 簡歷 

         
  出生於中國西安。自武漢大學畢業後,作為日本文部省(當時)公費留學生到日本留學,先後就讀於福島大學和筑波大學的研究所。1994年起在日本的證券行業從事經濟分析和資産管理之後,目前為恒正資本(AIS CAPITAL)的代表合夥人。

    
  在《日經Veritas》排行榜(2010年)經濟分析師部門中居第5位。著作有《中國人經濟分析師看中國經濟》和《中國新的經濟大革命》。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