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也許讓日本人不再嚮往東京

2020/07/08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肖敏捷:最近,有關疫情後的日本經濟何去何從的話題不斷增加。因為從6月19日起,東京也將全面解除對餐飲業等的限制,這意味著日本國內的經濟秩序開始走向正常化。但是,目前談疫情後的日本經濟可以説是在空想或做白日夢,因為疫情後這個假設前提本身就是不確定的。誰也不敢保證沒有第二波或第三波,誰也不知道疫苗何時能夠讓全世界人民受惠。但從這幾個月所發生的變化來看,疫情之後無論是一個國家的經濟還是每個人的日常生活回到疫情前的狀態可能性越來越低,所以大家需要丟掉幻想重新面對現實。日本人墨守成規保守謹慎是大家公認的,但是一旦適應變化的話,日本人會一直堅持走下去的。筆者認為疫情之後東京在日本人心中的地位開始動搖也許是一個巨大的變化。

                  

             

           

 肖敏捷論中日

  

 你了解日本的「自肅」文化嗎?           

 大難之後再論該向日本學什麼?  

        

 我在日本重新回到了「世界工廠」 

  

 何謂工匠精神?   

  

 炒股要從娃娃抓起?

 

 如何讓中日經濟交流實現官民共熱?

              

 你去過日本的咖啡店嗎? 

                            
 
    更多》》》

  跟世界絕大多數國家一樣,一個國家的首都幾乎都是本國人嚮往的地方。無論社會治安還是醫療衛生條件,首都一定是一流的。不但在政治上首都擁有絕對的權威地位,在經濟上的地位也舉足輕重,這對很多人來説意味著充滿了希望和機會。所以,日本總人口大約是1億2千萬人,但大約有3千萬人居住在東京和其周圍的地區,統稱首都圈。30年前筆者剛來日本留學時先是去福島然後去筑波,最後工作後到東京,可以説削尖腦袋往東京鑽。因為不但是收入水準還是各種時尚,東京永遠走在日本的最前列。當然,高昂的房租和擁擠的交通也許是全世界首都的通病,日本可能更極端。例如論整體房價,在中國跟北京媲美的城市不止一個,但在日本,東京絕對第一。其實這是最簡單的供需關係決定的,需要的人多了價格自然高居不下。

            

  其實東京都內23區大規模興建住宅也是2000年以後的現象。一方面大批企業搬遷到中國後留下很多空地,另一方面當時的小泉總理放鬆興建高層住宅的有關政策法規,結果讓高層住宅雨後春筍般在東京都內暴增。但是房價仍然可觀,例如在江東區豐州一帶需要1億日元的住宅在地方城市也就在3000萬日元左右可以搞定,東京居之不易。但是疫情改變了日本人多年的觀念,隨著居家工作和視頻會議等新的工作方式逐漸普及,人們發現原來沒有必要起早貪黑擠電車也可以工作,更發現沒有必要為了縮短上班路上所需時間而花費畢生的儲蓄在東京都內購房。只需一台電腦和良好的通訊環境,哪怕離公司百八十里也無妨。

          

東京江東區的高層住宅樓群(資料圖)

        


      

  大城市或首都象徵著繁榮,是人才和資訊、機會的集聚地,這點是不會發生根本性改變的。但是經歷過疫情的洗禮,人們認識到人生需要拼搏,但不一定需要在東京扎堆,去地方城市或農村也許會提升幸福指數。動員年輕人返回家鄉振興地方經濟是日本政府多年夢寐以求的政策目標,但是收效甚微,因為地方和東京之間的差距確實很大。疫情為解決這個課題帶來了契機,因為線上可以彌補線下的很多差距,例如遠端醫療的普及就會緩和很多人的後顧之憂。

                                  

  那麼這個變化對從事中日經濟交流的朋友們有何啟示?俗話説百聞不如一見,這確實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這也是大家紛紛來日本考察的原因之一吧。但是因為疫情中日之間的通航要恢復到正常水準尚需時日,實現人員互相走動難於上青天。正如日本人沒有必要扎堆東京一樣,從事中日經濟或文化交流何必勞駕您親自出馬?線上會帶來更多資訊和選擇,中日之間會有更多地方企業或個人參與,從而帶來交易成本的下降。百聞也好,百見也好,疫情讓我們看世界有了新角度,那麼讓線上成為中日交流的新模式也是何嘗不可呢?

               

  本文僅代表筆者個人觀點。

 

肖敏捷

肖敏捷 簡歷

                

  出生於中國西安。自武漢大學畢業後,作為日本文部省(當時)公費留學生到日本留學,先後就讀於福島大學和筑波大學的研究所。1994年起在日本的證券行業從事經濟分析和資産管理之後,目前為恒正資本(AIS CAPITAL)的代表合夥人。                                                            

  在《日經Veritas》排行榜(2010年)經濟分析師部門中居第5位。著作有《中國人經濟分析師看中國經濟》和《中國新的經濟大革命》。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