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3·11讓我們懂得
2012/03/12
![]() |
在人命救助和災區重建過程中,世界各國都熱情地伸出了援手。不僅是美國和歐洲的已開發國家。亞洲和非洲的發展中國家也都提供了支援。
日本在經濟和心理層面與世界的「絆」超過了我們日本人的想像。在經濟萎靡不振的「失去的20年」中,日本國內瀰漫著內孤立封閉的情緒,而此次的地震讓日本懂得了很多。
我們懂得了一處零部件工廠遭遇災害會導致整體生産活動停止,這樣的製造業的流程是日本經濟的「弱點」。今後有必要打破長期重視效率和短期成本而建立起來的關聯企業交易的束縛,進而建立更加開放的採購網。
我們懂得了在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中,圍繞事故發生後的應對舉措,電力行業等相互勾結的「原子能村」的封閉性。希望日本的核電相關企業和團體認真反省引發重大事故的現實。不要試圖僅僅依靠國內企業來實施廢堆和去污作業,還應大力學習美、法和俄羅斯等國的經驗。
我們還懂得了日本欠缺向世界發佈資訊和進行對話的能力。世界各國不斷抱怨無法了解有關日本核電站事故的實情和政府內部的決策過程。如果不具備將自身資訊傳達給對方的能力,就難以實現相互理解和協調。
另一方面,我們還懂得了日本的「優勢」。這就是在悲慘的境地中,維護社會秩序的能力、工作在一線的人們的堅韌不拔、凝聚力和互助精神等。作為日本競爭力核心的技術能力正是植根於這樣高度發達的工作一線文化。
作為技術和産品的供給基地,日本的影響力得到了再次確認。美國蘋果公司「iPhone」的約35%零部件由日本生産。沒有日本就無法生産出産品的企業在海外為數眾多。
克服從地震中了解的「弱點」,發揮「長處」,就可以找到引導日本走向復興的道路。現在正是日本轉向新增長模式的機會,不要在少子老齡化過程中抑制供給以實現均衡,而是與需求不斷增長的亞洲新興市場國家等經濟體實現共存共榮。
日本的貿易收支(國際收支數據)在去年時隔48年後再次轉為赤字。將目光瞄準美、歐已開發國家市場,在汽車、家電、鋼鐵和機械這4個領域鼓勵出口的過去的成功經驗已經風光不再。
如果將海內外的勞動成本按照美元進行比較,橫濱的工資是南韓首爾市的2.5倍,是中國廣州市的10倍,越南胡志明市的30倍。福島核電站事故的影響必然會長期化,在現階段,與美歐和南韓已經達到約2倍的産業電費差距也不可能輕易解決。
今後,日本應轉換「日本製造能力」的核心。如果在日本國內生産同等技術水準的産品,在價格上就很難戰勝亞洲其他國家的競爭對手。
在海外盈利,然後返回日本的全球化經營模式是企業成長的有力手段。另一方面,在日本地震後,節能、醫療和資訊通信等領域的需求不斷高漲,相關技術開發和經驗累積迅速加快。日本企業應該明白,這是將經營重心轉向高附加值的産品和服務的歷史性良機。
而政策決策和企業經營所需要的是進軍世界的勇氣。例如將泛太平洋經濟合作協議(TPP)看作是美國在農業等領域敲開日本市場的工具是非常錯誤的。
不要迫於外部壓力而實施防禦,而應該在海外積極構建日本的人才、技術和投資資金活躍的舞臺,使之成為提高日本國內生産效率的「TPP」。不斷減少的日本政府開發援助(ODA)援助發展中國家也不是唯一目的,在世界上廣交朋友就是日本對未來進行投資。
要從國內走向海外。要將地震當做轉機,轉變發展思路,讓日本與世界實現共同增長。
3·11日本大地震一週年特輯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