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是怎麼被破壞的?
2015/11/05
![]() |
柯隆 |
但是有一點所有人都認識到的問題,那就是原來這些池塘還在的時候夏天沒有空調還是可以熬過去的,但池塘被填了以後,夏天如果沒有空調就要命了。
央視原來的主持人柴靜製作了一個紀錄片《穹頂之下》,所有人看了以後都會深思環境為什麼被破壞?有很多研究表明政府要對環境破壞負主要責任。這種意見沒有錯,但這裡必須指出的是,在破壞環境的問題上居民既是受害者同時也是責任人。居民對保護環境的意識普遍不高。
很多年來社會風氣使很多中國人不關心與自己無關的事情,很多人會説:關心又能怎麼樣?這就是中國社會的尷尬。我不知道日本人和德國人是不是原來就很關心公共衛生?我生活在日本,日本夏天有很多地方舉辦煙花節,經常聚集十幾萬人甚至幾十萬人看煙花。但不可思議的是當我第二天路過放煙花和看煙花的場地,居然看不到隨地垃圾。看煙花的人們自覺地把垃圾各自帶回家處理。
去德國旅遊,乘船遊覽了一段萊茵河,我沒看到有垃圾漂在河面。三峽封壩之前有幸從重慶乘船瀏覽三峽,説實在的憑添了很多遺憾。我佩服古人的浪漫情懷和想像能力,但今天的三峽實在讓人遺憾。人民大學周孝正教授説:「古時候的戰火造成了國破山河在,今天我們的國家是國在山河破」。我不能不承服周教授的一針見血。
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絕對不是哪一個人的問題,一定是整個社會的責任。這樣説會有嫌疑故意模糊責任所在,但的確必須承認我們的社會所有的人都有責任。生態環境被破壞是整個社會陷入了道德風險(moral hazard),當然權力大的人要承擔更大的責任。
在此必須指出的是中國官場有一種奇怪的現象,一旦某地爆發了環境污染危機,相關部門的領導一定會發佈類似「污染沒有超標,我們有能力解決污染問題」之類的談話。可能是政府太不放心群眾的心理承受能力,凡是遇到麻煩事總是在掩飾真相,但現在是資訊網路化時代,於是會有人在網上發帖揭露一些真相,當然發帖的人大部分是匿名,所以就有一些虛假資訊夾雜其中。如實披露真相是驅逐謊言最好的手段,政府應該充分相信群眾的心理承受能力。要想改善生態環境首先政府應該端正態度,其次群眾應該提高環保意識。
本文僅代表筆者個人觀點
柯 隆 簡歷
富士通綜合研究所主席研究員,靜岡縣立大學特聘教授。出生於中國南京。86年畢業於南京金陵科學技術學院日本專業,88年旅日後進入愛知大學法經學部學習,92年畢業後進入名古屋大學大學院經濟學研究科深造,94年碩士課程(經濟學)畢業。98年10月、富士通綜研經濟研究所主任研究員。2005年6月、同總研經濟研究所上席主任研究員。06年起擔任主席研究員。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