説説牡丹峰樂團的「政治化」
2015/12/22
![]() |
柯隆 |
改革開放初期上映的一部日本電影《追捕》,幾乎改變了中國人對日本的看法。我來日本留學後,看了原版的《追捕》才知道我在國內看的翻譯版是被刪節的1小時50分鐘,原版的2小時33分鐘。但我看完了原版的《追捕》以後,疑問加深了,完全沒有必要動大剪子刪節嗎!幸運的是我們看到的翻譯版《追捕》還能夠看懂其故事的來龍去脈。多年前在國內出差買了本尼克森回憶錄《領導者》(Leaders),不厚的一本書一直沒有讀完,因為裏面的記述都莫名奇妙,讀不懂作者要説什麼?兩年前偶然有一個機會在網上發現了Leaders的原文版,抱著僥倖心理買了一本,不讀不知道,一讀嚇一跳,中文翻譯版的《領導者》被刪節的牛頭不對馬嘴。我從心裏想對出版社説:如果是這樣,乾脆不要出翻譯版。
最近傳來一則消息:朝鮮牡丹峰歌舞團在中國「罷演」,國際媒體一片譁然。我無從得知朝鮮的歌舞團為何「罷演」,但我從心裏佩服朝鮮人。一個2000多萬人口的小國,而且其能源和糧食大多依靠中國的援助居然敢跟中國叫板,有種!
其實任何文藝演出如果不被政治化,絕對不會出現這樣一個事件。商業演出依靠的是門票收入,有觀眾你就演,沒人看就走人。小時候在國內也看過一兩次朝鮮歌舞團在南京的演出,我沒有文藝細胞沒看出其有什麼好看,加之我不懂朝鮮話,更加妨礙了我對他們的作品的理解,後來知道他們唱的多半是頌揚他們的領袖。我天生討厭個人崇拜,所以註定我不會喜歡朝鮮歌舞。
但此次朝鮮牡丹峰歌舞團罷演事件應該不是關於其藝術性或內容的爭論而引起的。中國政府讓他們在國家大劇院演出應該是給朝鮮一個面子,也同時向外界展示中朝友誼。我相信朝鮮的演員們是帶著沉重的政治任務到中國演出的,絕對不是純藝術的演出。
一般來説,自由民主國家的藝術家們首先為了藝術,其次為了生活從事藝術活動。而社會主義國家的藝術家多半肩負著國家的使命到國外演出,「外事無小事」,他們的一舉手一投足都可能影響到他們個人的前程,所以不可能自由發揮。相比較之下中國的藝術家要幸運的多,文藝有一部分市場化了,藝人們有了很大的空間,也出現了一些民間藝人。其實無論是藝人還是觀眾都是文藝政治化的受害者,文藝應該遠離政治,文藝作品裏政治元素越少越好。
本文僅代表筆者個人觀點
柯 隆 簡歷
富士通綜合研究所主席研究員,靜岡縣立大學特聘教授。出生於中國南京。86年畢業於南京金陵科學技術學院日本專業,88年旅日後進入愛知大學法經學部學習,92年畢業後進入名古屋大學大學院經濟學研究科深造,94年碩士課程(經濟學)畢業。98年10月、富士通綜研經濟研究所主任研究員。2005年6月、同總研經濟研究所上席主任研究員。06年起擔任主席研究員。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