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第三次留學浪潮

2016/12/05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柯隆:在東京逛舊書店買了一幅複製的油畫。真品沒有賣的,即便有賣的,我也買不起。好在我的目的不是淘金,而只是掛在家看看。這幅畫很有意思:左邊畫的是一個鳥籠,鳥籠的頂上是一隻木雕的小鳥,畫的右邊是疊放著的幾本書,最上邊一本書打開著,從書頁里長出幾根樹枝,樹枝上歇著一隻小鳥,靜靜地看著那個鳥籠上的木雕小鳥。這幅畫的寓意非常明顯:這只小鳥通過讀書獲得了自由!或者説,小鳥離開鳥籠要到書裏去尋找自由。我不知道這福畫的原作者是誰,説實話那對我來説不重要,重要的是畫本身。而且,我相信別人看這幅畫可能讀出別的寓意,很正常。

柯隆
  人的自由,至少有兩種:一種是身體上的自由,另一種是精神上的自由。二者皆不可少,但如果非要選擇其中之一的話,我認為精神上的自由更重要。

  回顧一下改革開放,無論怎麼説那都是一件大快人心的創舉。之前的毛澤東時代,不僅在身體上,而且在精神上剝奪了人民的自由。所以,改革開放還給了人民一點自由,所有人都歡欣鼓舞地支援。雖然在改革開放初期有一股逆流,叫作反對資産階級自由化。我到現在都不明白,什麼叫資産階級自由化。難道無産階級就不應該享有應有的自由嗎?

  改革開放不久,中國就放鬆了出國留學,但起初是公費留學。能公費留學的有兩個條件:第一學習拔尖,第二上邊有人。像我這樣學習不好、上邊無人的人,留學對我來説就好像有人跟我説中國快要進入共産主義了,一個連夢想都不是的幻想。

  柯隆 的其他文章

  日本的民進黨為什麼沒有起色

  日本可能更接近社會主義
 
  到底是川普還是川普?

  宗教與政治

  中國足球怎麼了?

  東京都遇到了大麻煩
 
  日本的明治維新和中國的改革開放(下)

  日本的明治維新和中國的改革開放(上)

  日本銀行步入死胡同

  中國樓市必須有泡沫

  楊改蘭一家的悲劇

  中秋時節話月餅

  説説G20

  王寶強婚變值得看熱鬧嗎

  比賽第一,友誼第二

  往事

  趙薇錯了嗎?

  綜合國力

  飛機晚點成常態

  馬克思主義思潮

  中國人需要排毒

  萬達城的山寨問題

  經濟學家竹內宏

  文革情結與流毒

  中國的問題多嚴重?

  更多》》》專欄:老柯要説話

  到了80年代後期,中國開始放鬆了對自費留學的管制。這意味著上邊沒人,但只要學習拔尖,出國後能夠拿到獎學金的年輕人也能夠出國。另外,還有一種人,那就是在海外有親戚的,得到親戚援助的也可以出國。所以,第一波留學熱實際是公派留學,第二波就是自費留學。我的家族血緣太保守,沒有一丁點兒海外關係。所以,我的出國留學完全是偶然,得到一個外國(日本)朋友的資助,後拿一點獎學金,外加打一點工,完成學業。

  國內有研究留學史的人把80年代初的留學熱(公費留學)稱作第一波留學浪潮。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留學熱叫第二波留學浪潮。我是1988年到日本名古屋留學的,屬於第二波。2000年以後的留學被籠統地稱為第三波留學浪潮。這種劃分其實有點虎頭蛇尾,真正進入第三次浪潮實際是在2010年以後。

  還是回去考察留學生的求學之路。我一直認為,中國最一流的人才大部分都流向了美國,我去哈佛、MIT、史丹佛考察,一句話,那才叫學府。在那裏,你只要有本事(學力),也有能力(經濟實力),你可以在學海裏任意馳騁,沒有任何人來牽制你的思想。到歐洲留學的主力軍應該是中國的二流人才。我到過牛津和康橋,在那裏讀書是享受。到日本來留學的基本來説就是我這類三流四流的學生居多。我這樣説絲毫不是謙虛,這是事實。

  當然,我説的所謂一流、二流、三流,是我們這些人在國內的排行。至於説出國後一流的還是不是保持一流那是另外一回事。據我觀察,第一波留學浪潮出來的公費留學生中,有好多人其實後來並沒有好好讀書。試想,他們每個月拿2000美元左右的獎學金,另外還有住房補貼等等。當時,國內白領每月的工資也就幾十塊人民幣,很多公費學子就在家打小算盤,把公費得到的獎學金存起來,另外,再去打打工,這樣讀完碩士,讀博士,五、六年下來怎麼也有20-30萬美元的存款。金錢的誘惑下誰還去讀書呢?所以,我認為公費公派留學實際是不成功之舉。也就是説,獲得自由的小鳥就沒有再去刻苦讀書了。

  我去美國,經常遇到在那裏生活10年-20年的中國人,英語仍然一塌糊塗。這樣的情況在日本也隨處可見。我武斷地説一句,有些「才子」出國後基本沒有讀書。


  最新一波留學浪潮中出國留學的有一些新動向,首先,年齡小,其次,會學習但生活能力差,第三,除了學習,更多人的目的是移民。

  我們第二波出國留學的主要靠自己奮鬥,那時候,中國的每人平均GDP太低,工資在國內花還可以,拿到國外,不管用。而且,那時的外匯管制很嚴格,每一個出國人員一次只能兌換50美元外匯。今天可以兌換5萬美元,一個天一個地。

  最近幾次回國出差,遇到的所有的成功人士都把他們的孩子送到了國外,而且目的是移民。70年前,海外學子紛紛回國參加社會主義建設,70年後,國內學子自願地背井離鄉。我相信,今天能夠到外國留學的孩子的家庭都不是一般的家庭,至少有相當的經濟實力。我跟這些孩子的家長聊天,他們所有人都義無反顧地説:出去的好。我記的有一個旅居海外的中國作家寫過一本書《不要做中國人的孩子》,我沒看過這本書,但從書名我能猜到其內容是什麼。我做為一個研究中國經濟的研究人員一直在問自己:中國到底怎麼了?

  曾經,梁漱溟先生自問自答:「世界會好嗎?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裏去的」。如果你問我:「中國會好嗎?」我只能回答:「我希望中國一天一天好起來,不過很遺憾,我還沒有看到這個兆頭。」

本文僅代表筆者個人觀點

柯 隆 簡歷
富士通綜合研究所主席研究員、靜岡縣立大學特聘教授。出生於中國南京。86年畢業於南京金陵科學技術學院日本專業,88年旅日後進入愛知大學法經學部學習,92年畢業後進入名古屋大學大學院經濟學研究科深造,94年碩士課程(經濟學)畢業。98年10月,富士通綜研經濟研究所主任研究員。2005年6月,同總研經濟研究所上席主任研究員。06年起擔任主席研究員。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