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國市場經濟地位之爭
2017/01/11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柯隆: 2001年,中國人民和中國政府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終於成功地加入了世貿組織(WTO),那以後的十五年,雖然中國的對外貿易從規模上來看已經發展到世界之最,但中國在WTO,始終沒能獲得市場經濟地位,原因主要是歐美日等主要先進國家到現在都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當然,中國自己似乎也不能理直氣壯的宣告自己是純市場經濟,而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到底什麼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國政府並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定義。
![]() |
柯隆 |
關於中國是不是市場經濟的爭論,這裡面有一個嚴重的誤區。先進國家不承認中國是市場經濟到底是什麼意思?其實,在WTO的框架下,沒有人關心別國的國內經濟是不是市場經濟,這裡説的市場經濟地位是指貿易物資的定價是否合理,如果被承認是市場經濟,那麼在反傾銷的訴訟及辯論時,相對來説就比較有利,否則,被訴訟國的貿易物資的價格不能以其國內的價格為基準來計算,而是要參照第三國來計算,一旦被認定為反傾銷的對象,附加的懲罰性關稅要比市場經濟國家重很多。
應該説,先進國家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的舉措,除了中國本身經濟運作的內部定價機制以外,不能排除先進國家的政治判斷,它們做任何判斷當然主要從其本國利益出發。也就是説這往往是貿易談判的一個籌碼。像中國的這樣一枝新秀,無論你如何努力改變自己的形象都會遭到來自別國的這樣那樣的阻撓,這就叫樹大招風。
無論是中國國內還是國外都有一些學者把關於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爭論和中國國內的市場經濟改革是否徹底混同起來,這一來,問題就説不清了。
|
如果我們觀察中國國內的經濟結構和市場運營以及政策的執行,所有人都會做出一個判斷,那就是中國是一個不到位的市場經濟國家。從經濟結果來説,國有經濟壟斷了所有的支柱産業及資源。從市場運營來看,國有經濟的壟斷地位穩固如山,因此而帶來的價格扭曲是顯而易見的。至於説政策制定和執行,可以説百分之百地偏向國有經濟。但因此而帶來的惡果影響的不是外國而是中國自身。
回顧一下,2009年上一屆政府為了避免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大膽地推出了一個高達4萬億人民幣的刺激經濟的政策。這4萬億人民幣的鉅款大部分流向了國有企業,這就造成了所謂的國進民退。
近40年的改革開放的起點,應該説就是化解國有經濟的風險,從政企分開,到抓大放小,經歷了所有制改革和建設現代化企業機制的重要階段。如果説國有經濟還有那麼一點點的制度優勢的話,國有企業也沒有必要從根本上改革。可以説,國有經濟到現在為止,在世界上還沒有成功過。
我仔細觀察了一下,在中國民營經濟得到長足發展的主要集中於國有經濟勢力薄弱的産業領域,比如網購。如果讓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在同樣條件下競爭,國有經濟顯然沒有競爭力,靠得只是政府的保護政策。比如快遞,郵局系統的服務要比順風等非國企差很多。應該説郵局的送信系統早已陷入了混亂,這不是員工無能,而是體制問題。
所以説,關於中國是否是市場經濟之爭應該儘量避免步入誤區。我們知道「中國製造」的東西通常物美價廉,這是中國製造業的競爭優勢。其主要來自於中國政策性地壓縮了勞務成本,同時忽略了環境成本。從這些方面看,如果把這些成本都記入出口物資的價格,那中國製造業顯然不會像今天這麼火。
反過來説,先進國家對中國實施反傾銷多少有一點搬石頭砸自己腳的意思。有一個年輕的美國教授,他在大學教授試驗經濟學,他想要看一看美國人是否真的少不了中國産品。他的試驗是在絕對不消費中國製造的商品的情況下,看看能生活幾天?結果他的試驗在當天就告失敗。
那天是這位大學教授的戀人的生日,他去商店買蛋糕,結果蛋糕沒有問題,但插在蛋糕上的蠟燭無一例外都是中國製造。他無法想像為自己的戀人舉辦一場沒有燭光的生日晚會。
這個事例告訴我們,貿易是雙向的,制裁別人的同時一定也會傷害自己,俗話説:有得就有失。中國是否有傾銷行為,這需要做客觀地調查和研究。但關於如何建立真正的市場經濟體制才是中國政府要好好下力氣去努力的。
本文僅代表筆者個人觀點
柯 隆 簡歷
富士通綜合研究所主席研究員、靜岡縣立大學特聘教授。出生於中國南京。86年畢業於南京金陵科學技術學院日本專業,88年旅日後進入愛知大學法經學部學習,92年畢業後進入名古屋大學大學院經濟學研究科深造,94年碩士課程(經濟學)畢業。98年10月,富士通綜研經濟研究所主任研究員。2005年6月,同總研經濟研究所上席主任研究員。06年起擔任主席研究員。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