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九寨溝地震看地震局的工作
2017/08/18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柯隆:可能是因為我在日本生活的時間久了,對地震已經習以為常。近日,九寨溝發生大地震,從電視新聞看到逃出來的倖存者被問及當時的情況,災民們情不自禁地哽噎起來,只是連聲説:「太恐怖了」。
地震後,看到網上有各種各樣的言論發表出來,有人質疑四川地震帶的地震與三峽大壩有關。我不是科學家,這種事情不能憑空猜想,需要科學論證二者的相關性。更有人認為國家開支鉅額資金養活那麼多地震專家和官員,完全不起作用,因為他們沒有一次成功預報過地震。
|
有的網友發言説,這次地震前,震中附近有蛤蟆叫,地震專家還不如蛤蟆;另外,地震當天的早上,當地出現地震雲,而地震局否定了雲彩和地震的關聯性,云云。這些言論太情緒化,科學研究還是需要的,我們不能把自己的命運交給蛤蟆。
我不是地震專家,但我兼職的大學有一個同事是專門研究預測地震的,每次和日本的科學家討論這個問題,他們都表現出異常的熱情,告訴我地震可以預測。
我告訴他們,我們中國人民第一次真正知道地震是1976年,那以前也發生過地震(比如70年代的雲南通海大地震),但消息被封鎖了,真正驚動全中國人民的是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大地震以後,人們都不敢回家了,各種謠傳四起,有的人説:耗子過街要地震,也有人説:竹子開花要地震,總而言之五花八門。
日本是一個地震多發的國家,可以説經常地震。我知道的日本科學家研究預測地震不是聽蛤蟆叫不叫,而是通過預測地震前兆的電磁波,據説地球板塊移動時會發出電磁波,這種電磁波通常比地震快20秒到30秒。現在日本已經可以成功地預測到這種電磁波,並同時向手機和收音機發出警示。比如在高速公路上開車的司機聽到這種警示就可以在幾秒鐘之內將汽車安全停靠路邊。
另外,與其説日本把主要精力和財力都用在預測地震上,不如説他們更注重防震抗震。什麼叫防震抗震?比如日本的所有新建房屋辦公樓,根據其高度對於建築結構,所用鋼筋數量和粗細都有具體嚴格的規定。2011年日本福島地區發生大地震,東京也有7級以上的震感,但我辦公室周圍的樓房沒有一塊玻璃被震壞,這絕非偶然。
也就是説,防震抗震的最重要的一點首先是制定嚴格的建築抗震標準。退一萬步説,即使你能夠預測地震發生的時間,你成功地逃出來了,但結果很可能是你會無家可歸。所以,預測地震是一回事,防震抗震又是一回事。
日本除了在建築的抗震係數上有具體規定,辦公室裏的檔案櫃等都要求固定在牆上,以防地震時櫃子倒下來砸死砸傷人。政府沒有權力強制要求居民把所有的傢具都固定在牆上,但政府會反覆勸告居民如此去做。往往建築和房屋的抗震係數達到了要求,但地震時傢具倒下來砸死砸傷人的事還是時有發生。
另外,地震時比起砸死砸傷的,更多人是因為火災被燒死燒傷的。所以,一旦發生地震,最要緊的就是首先關掉煤氣。
為什麼日本人在發生地震的時候,通常不那麼慌張?首先,他們知道自己的住房或辦公樓不太會倒塌。第二,他們可以通過電視很快獲得有關地震的資訊。通常地震發生20秒到左右,電視螢幕的上方就會顯示字幕:哪發生地震(震中),震級是多少,等等的消息。如果震中靠近海邊,電視上的字幕會提醒大家注意海嘯。
所以,地震局的主要工作不完全是研究如何預測地震,而更主要的是配合國土資源部制定建築抗震標準,同時,在發生地震後,即時向居民發佈地震資訊。並且配合疏散災民。現在各地方政府的大樓都是國際級的高級辦公樓,一旦發生地震,這些辦公場所都應該向他們的納稅人災民開放。我想做好這些實事比説任何大話空話都有利於民,也比研究蛤蟆叫不叫要實在的多。
![]() |
柯隆 |
本文僅代表筆者個人觀點
柯 隆 簡歷
富士通綜合研究所主席研究員、靜岡縣立大學特聘教授。出生於中國南京。86年畢業於南京金陵科學技術學院日本專業,88年旅日後進入愛知大學法經學部學習,92年畢業後進入名古屋大學大學院經濟學研究科深造,94年碩士課程(經濟學)畢業。98年10月,富士通綜研經濟研究所主任研究員。2005年6月,同總研經濟研究所上席主任研究員。06年起擔任主席研究員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