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投資外國企業老闆之煩惱
2017/08/31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柯隆:明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40週年,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經濟取得了奇蹟般的發展。然而,説到奇蹟般的經濟發展,外國企業的對華投資功不可沒。80年代,外商的對華投資在香港的資本家以及台灣的資本家的帶動下,相繼落戶中國大陸,當時,國內的企業制度改革剛剛開始,適用於外資的諸多體制尚未健全,對於外商來説,制度的變更就成了最大的風險。
中國政府為了表示誠意,對外商投資企業特別實施了稅收的減免制度。這一做法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外商對華投資的成本。同時也彌補了外商投資中的可遇見的風險。當然這一措施對中國本土的企業來説是不公平的。
|
當年,對於眾多外商來説,對華投資的最大風險就是行政部門的朝令夕改,因為制度的不健全,地方政府的官員往往出自其需要,隨意改變政策,造成政策缺乏一貫性。更有甚者,有些地方官員居然向外商敲詐勒索。90年代去某沿海開放城市搞調研,走訪的一家外商物流投資企業,他們的總經理説:「這裡的消防行政部門非常不像話,有一天突然來檢查工作,橫豎要求我們在倉庫裏安裝電子防火滅火器。而且他們硬説不可以到市場上去購買電子防火滅火器,要我們去買他們指定的廠家生産的電子防火滅火器。」按中國的有關法律,堆放物資的倉庫是不需要安裝電子防火滅火器的,即使安裝,投資商有權力自行到市場上去選購適合自己倉庫條件的電子防火滅火器。消防隊突然來檢查工作,並要求外商購買指定廠商的産品,其中的潛規則是顯而易見的。
另一件事是去同一座城市採訪一家外商製造企業,他們的總經理説:「有一天當地的衛生局來檢查工作,非要説公司的員工食堂使用的一次性筷子沒有達到衛生標準。然後非要我們購買並使用他們帶來的成麻袋的一次性筷子。」這其中的潛規則也是顯而易見的。
中國社會有很多潛規則,外商投資企業的外籍高管恐怕一輩子都無法弄明白這些潛規則是怎麼回事。記得90年代,有很多投資諮詢公司專家(consultant)建議外商投資企業實施本地化戰略,加強與當地政府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也就是人脈。
的確,政策是人定的,對於外商來説,要想投資成功,營造一個很好的人脈是非常重要的。不過人脈的營造並不容易。我們中國人有一種特質:喜歡對人説大話。「沒問題,有什麼問題儘管交給我」。面對這樣的表態你千萬別當真,通常説這種大話的人多半是不負責任的。但是大多數老外並不懂中國人的虛實。
今天,很多外商投資企業的經管人員都為如何營造在中國的人脈而煩惱。首先,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營造人脈當然重要,但其成本不便宜。另一方面,過去的4-5年,中國在大張旗鼓地反腐,外企好不容易營造的人脈,一夜之間就可能化為灰影,因為他們賴以提攜的中國地方幹部可能瞬間就因腐敗而鋃鐺入獄。對於外商來説,他們根本不具備識別誰是貪官的能力,所以花重金營造的人脈往往是非常脆弱而不可靠的。負責招商的地方幹部是高危群體。
據説,過去的幾年,中國一共處理了幾十萬貪官,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如果中國的制度健全,那麼外商只要去比照相關政策來制定戰略,不需要花重金去營造什麼人脈。無論來自哪一個國家的投資商都沒有能力應付中國地方行政部門的「刁難」,而且有很多潛規則實際就是陷阱。有一個搞IT的外資被南方某城市招商局忽悠,去那裏投資設立一流的資料庫。當地的官員為了讓這家外商放心,特地保證地方政府將參股,官員們紛紛挂名成為公司的股東。等資料庫建成,工商部門突然下發通知説外商在中國不能直接經營資料庫。後來,那些挂名股東的官員也因腐敗紛紛入獄,結果這個耗資數億的項目就成了爛尾工程,沒有了下文。
如果制度健全,投資家沒有必要理會或巴結行政部門的幹部,然而,實際情況是外商投資家往往手忙腳亂。在外國,一些大企業裏通常都設有一個部門負責公關,即Public Relationship。比如在日本,公關部門的主要工作是負責對付媒體。而在中國公關則是負責應付政府行政部門和與媒體打交道的。
我歷來認為,投資最重要的不是人脈,而是戰略。像中國這樣一個大國,要想通過一個或幾個熟人把公司的問題搞定那是不可能。外商投資失敗往往是投資家想抄近道,加上地方官員的忽悠,一時頭腦發熱,做出不切實際的決定,這樣的投資項目是註定要失敗的。
本文僅代表筆者個人觀點
![]() |
柯隆 |
柯 隆 簡歷
富士通綜合研究所主席研究員、靜岡縣立大學特聘教授。出生於中國南京。86年畢業於南京金陵科學技術學院日本專業,88年旅日後進入愛知大學法經學部學習,92年畢業後進入名古屋大學大學院經濟學研究科深造,94年碩士課程(經濟學)畢業。98年10月,富士通綜研經濟研究所主任研究員。2005年6月,同總研經濟研究所上席主任研究員。06年起擔任主席研究員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