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和技術、創新和創業

2017/09/14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柯隆:我們中國人有時候會將一些貌似相近的詞彙隨意地結合在一起,一個典型的事例就是科技,所謂科技實際是科學和技術合成來的。比如中國有很多科技大學,其實,將這兩個貌似相近的詞綁在一起,細想起來有一點啼笑皆非。科學來自英文的science,也就是五四時期所説的賽先生;技術來自英文的technology。泛泛地説,大學的理科應該是學科學的,而工科應該是學技術的。

   

  同樣,創新和創業也不是一回事,創業為了利益最大化,創新的目的不完全為了錢。創業不一定要創新。那麼,中國人最擅長什麼,最不擅長什麼,搞清楚這個問題非常重要。

   

 

 柯隆 的其他文章

               

 在華投資外國企業老闆之煩惱

            

 從九寨溝地震看地震局的工作 

             

    智商和情商

 

 我們留給後人怎樣的遺産

 

 日本政壇大地震

 

 歷史人物的英雄與壞蛋

             

 中國出路,從資源經濟向技術經濟轉型

     

 中國人,你最在乎什麼?

       

 不可救藥的美國民航服務業

 

 政治家面臨的尷尬

 

 見證中國遊客和中國實力

 

 文明古國何時再文明  

     

   更多》》》專欄:老柯要説話

  學技術可以直接帶來利益,所以,中國人普遍有動力學技術。創業也一樣,80年代初,個人還不能自由創業就有很多人下海,做倒爺,後來這些人成了業主,有的生意做的還有模有樣。

  

  但説到理科,説到創新,那就不是所有人都願意付出心血的了。改革開放以前的傳統教育通常教育年輕人為事業獻身,或獻出青春。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社會和中國經濟迅速貨幣化,凡事都要用金錢來衡量一下。其實,這種趨勢也是無可厚非的。但這種趨勢成了社會的主流,那我們的社會誰還去研究與收入沒有直接關聯的科學呢?

   

  也許是中國社會發展的太快,今天的中國人面對激烈的社會變化都會抱一種邊走邊看的態度,因為明天的中國社會是無法預見的,所以,很多中國人會想,別人能過得去,我也能。也就是説似乎中國人的命運並不掌握在自己的手上。正因為如此,中國社會總會出現一些莫名其妙的現象,一個流行的事物很快會成為一個社會現象,但同時也會突然消失。

    

  也許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個人比較喜歡一種嫻靜的生活,而做研究的人要看清楚一件事物的本質必須對被觀察的對象做細心而全面的考察,人云亦云者不適合搞研究。我們的民族不缺天才,但問題是現在的社會氛圍使得大家都無法靜下心來。

   

  我們的社會有一種助長浮躁的社會氛圍,那就是自上而下地説大話和空話。從小中國人在學校裏就被教育成立大志的習慣。其實,傳統上説中國人有一種非常好的習慣,叫做大處著眼,小處著手。而我們日常看到的都是大處著眼,我們很少看小處著手。

   

  每到年初,各個單位都要求其大家立志般的樹立工作目標。到了年底做總結,目標其實沒有實現,結果就用一些模糊的語言來一言以蔽之。企業如此,官場尤甚。久而久之,我們的社會就成了一個説話可以不負責任的社會了。

   

  其實,無論是研究科學還是創新,都需要腳踏實地的態度和作風。現在看民國初期的文人和學者,無論是他們的為人還是學風都很踏實,雖然他們的學識深淺不一。

   

  進一步想下去,為什麼今天的中國社會如此浮躁呢?

 


   

  可能今天的中國人都太急功近利了。大家對於不能給自己帶來好處的事物幾乎不會表現出任何興趣。所以,今天要發展科學談何容易!動員人們創業容易,動員人們創新談何容易!

   

  我天生最不喜歡的一件事就是開會,每次看到媒體報道那些整天出席不知何時結束的大小會議的人們都會生出莫名的同情心。市場經濟裏,人們習慣地用金錢來衡量價值,但其實時間是最有價值的。美國有科學家專門研究時間能否倒流。不久前去北京坐地鐵,發現居然幾乎所有的人都在擺弄手機,沒有一個人讀書看報。一個沒有人讀書看報的民族,請問誰去搞科學研究?誰去創新?難道研究科學和創新只是一個無法實現的夢想嗎?

 

  本文僅代表筆者個人觀點 

 

柯隆

 柯 隆 簡歷 

  富士通綜合研究所主席研究員、靜岡縣立大學特聘教授。出生於中國南京。86年畢業於南京金陵科學技術學院日本專業,88年旅日後進入愛知大學法經學部學習,92年畢業後進入名古屋大學大學院經濟學研究科深造,94年碩士課程(經濟學)畢業。98年10月,富士通綜研經濟研究所主任研究員。2005年6月,同總研經濟研究所上席主任研究員。06年起擔任主席研究員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