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與人的區別

2017/12/06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柯隆:多年來動物學家一直在熱心地研究動物與人的區別。記的小時候讀過的一本書裏寫著人有語言功能,而動物沒有。現在想想這種表述未必正確,鳥語就是一種語言,科學家在海底用聲納成功地測到海豚和鯨魚也有他們自己的語言。顯然,語言功能並不能説是區別人和動物的一個尺度。

   

  教科書裏曾經寫著人會用工具,而動物不會。日本靈長類動物研究所的研究證明不僅僅是靈長類動物會使用工具,就連居民住宅附近的烏鴉也會使用工具來取得食物。我不是動物學家,對動物學無法做出更詳細的表述。

 

 柯隆 的其他文章

  

   中國人將來怎樣養老?

  

 演講時,誰更會作秀

    

    為社會主義正名

  

   歷史的賬是需要了結的

 

 中國會不會出現産業空洞化

          

   日本迎來多事之秋

 

   也看小米負責人拒收日語系學生風波

 

   中國為什麼叫停比特幣交易

 

   安倍要解散國會,禍福難測

   

 科學和技術、創新和創業 

              

 在華投資外國企業老闆之煩惱

            

 從九寨溝地震看地震局的工作 

                

   更多》》》專欄:老柯要説話

 

  最近,在閱讀中國貪官落馬紀錄的時候,發現動物與人的一大區別可能是人無法自控自己的慾望,貪得無厭,而動物卻會見好就收。除了被人飼養的家禽和寵物以外,一般野生動物不會得糖尿病,松鼠絕對不多吃自己找來的乾果,而是把多餘的食物藏著地底下。加拿大等地的狗熊秋天靠捕食鮭魚過冬,但絕對不會過量捕食鮭魚。

    

  中國人發明的一個最不招人待見的成語就是一網打盡。按理説漁民是最知道一網打盡所帶來的惡果的,但中國的漁民從來就是見魚就打,一網打盡使得中國的大小河川已經找不到幾條野生魚蝦了。不久前去北京,有朋友請吃飯,朋友要了一條太湖特産白魚。服務員説有野生的和人工飼養的,朋友問了問價錢,野生的比飼養的貴很多。我看朋友正在憂鬱,就插嘴,要人工飼養的。服務員斜眼看看我,顯然有點不高興我多嘴。其實,稍微有一點常識的人就會明白,現在的太湖怎麼會有野生的白魚?如果有,十有八九是人工飼養跑掉的。如果真有野生的,那怎麼會輪到我們來品嚐?

    

  人,特別是中國人的一網打盡的習慣,造成中國人凡事不會見好就收。跟官員下館子,他們點菜歷來是寧多勿少,抑或因為他們請客吃飯用的不是自己的錢,所以,通常出手很大方。我所認識的很多官員,都或多或少患有脂肪肝或高血脂等這樣那樣的毛病,醫生通常稱這些毛病為成人病,其實,跟是否成人沒有關係,應該説是生活習慣病,或者生活態度病。

   

  如果中國人能向身邊的動物學習見好就收,那成人病患者就會大大減少,貪官也不會那麼貪了。

   

  世上的貪官都不是一開始就那麼貪的,因為當官也是從小官開始當起的。我小的時候,老師經常教導我們要抵制資産階級的糖衣炮彈,很遺憾,到我畢業也沒中過資産階級的糖衣炮彈。沒有那個福氣,所以,不知道那種糖衣炮彈的口味。

   

  出國前在國內工作過一年,國內的機關喜歡分食品,比如到了夏天,單位就會派車到瓜農那裏購買一些西瓜分給職工,算是單位的福利。每次輪到我去分瓜,那是非常令人高興的活兒,因為可以先嘗嘗甜不甜,完了留幾個好的給自己帶回家。有道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如果你的權力只是分幾個西瓜,那你犯的錯誤也就微乎其微,夠不上「雙規」。但如果你被委任負責開發火車站或者修一個城市裏的隧道,那油水就大了。從設計到招標,有數不清的單位和個人要來請客,當然不僅僅是請客,連請帶送。剛開始吃一點,喝一點,拿一點,你會覺得很得意,同時也多少會覺得怪不好意思的,畢竟吃了人家的嘴短,內心裏還是要為人家做一點事的。

  

  但時間長了,吃的多了,喝的多了,拿的多了,你也就麻木了。這是人患上糖尿病的開端,也是走上貪腐之路的起點。很多貪官在落馬的時候都紛紛表示自己受賄完全到了麻木的地步,我相信他們説的是真話。天下事物極必反,人進化到極端就連動物都不如了。我希望人不要忘記初心,回去想想,要官員完全不貪,那不現實,但見好就收,也是為官員好!

 

  本文僅代表筆者個人觀點

 

柯隆

 柯 隆 簡歷   

富士通綜合研究所主席研究員、靜岡縣立大學特聘教授。出生於中國南京。86年畢業於南京金陵科學技術學院日本專業,88年旅日後進入愛知大學法經學部學習,92年畢業後進入名古屋大學大學院經濟學研究科深造,94年碩士課程(經濟學)畢業。98年10月,富士通綜研經濟研究所主任研究員。2005年6月,同總研經濟研究所上席主任研究員。06年起擔任主席研究員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