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戰爭的正面效應
2018/07/27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柯隆:雖然説這樣一個命題有可能在一些讀者中造成誤解,但畢竟中國人的思維講究辯證法,所謂的一分為二,所以,我還是決定來寫一下我的觀點。
毋庸置疑美國對中國的貿易制裁會在很大程度上給中國的貿易出口帶來很嚴重的麻煩。中國每年實現的貿易出超的78%來自對美貿易。也許有人會説,中國是一個大國,我們不怕。那是肯定的,像中國這樣一個大國,沒有人能夠置中國于死地。
|
但貿易戰爭給中國帶來的麻煩會很大。一個直接的影響就是讓外國企業的對華投資變得越來越謹慎。中國是世界工廠,但如果從中國向世界最大的市場美國出口遇到麻煩,那外國企業就會考慮把工廠搬到其他東南亞國家去。
當然,美國也不一定能撿到多少便宜。首先,即使美國制裁從中國進口的商品,但美國的整體的貿易收支仍然不會平衡,因為美國不從中國進口商品,但沒有辦法在美國國內生産,總是要從別國進口。如果別國生産的同樣商品的價格比中國的貴,那必然損害美國消費者的利益。所以貿易戰爭的結果往往是兩敗俱傷。
那麼,貿易戰爭會有什麼正面效應呢?
畢竟,貿易戰爭給中國帶來很大的壓力,而壓力往往能轉換成動力。今天中國經濟體制的宏觀建構應該説是朱鎔基總理時奠定的,但當時時間不夠,無法將改革進一步到位,那以後所有的改革幾乎處於徘徊狀態。國有企業改革見效不大,金融市場的開放也舉步維艱。
為什麼改革如此之難?
黑格爾説過,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所以,現在的體制一定會有既得利益者來保護。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恰恰是改革的絆腳石。
中國經濟的改革目的不是為了美國人而改。大型國有企業的效率低下早已是事實。鋼鐵、電解鋁、水泥等産業的過剩産能幾乎都是國有企業所擁有。民營企業通常不可能長期擁有過剩産能,那將意味著企業的倒閉。但國有企業不然,因為他們有恃無恐。反過來説,如果國有企業在制度上還有優勢的話,那40年前根本就無需費那麼大力氣,改變方針,搞改革開放。
此次貿易戰的正面效應就是外來壓力倒逼中國深化改革。我不認為美國總統制裁從中國的進口是為了幫助中國改革,用其自身的話説就是美國第一。但這種制裁間接地幫助中國推動改革是有可能的。
多年以來,中國一直流傳著一種説法,中國要購買一架波音737的客機,需要生産並出口2億到3億件的襯衫。我不認為這種説法是隨意編造出來的,但如果的確如此的話,那我們是否應該反思一下為什麼我們造不出波音?或者退一步説,改革開放前,中國生産的襯衫根本無法出口,現在可以出口的,並且能夠換回世界最好的客機也算是進步。
中國人的個性當中有一個弱點,就是老虎屁股摸不得,剛性有餘,柔性不足。而今天的美國總統多少有點牛仔的感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這種性格的對立其實也是造成貿易戰爭不斷激化的根源之一。
其實,我們沒有必要急於以牙還牙,不妨停下腳步,重新檢點一下市場開放是否到位,經濟改革是否滯後。説到底,中國已經是一個經濟大國,但在技術和科學方面還遠遠落後工業化先進國家。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今天中國出口的電子産品超過60%是由在華的外國企業完成的。所以説,我們完全可以把壞事變成好事,等到有一天真正強大了,我想也沒有人會莫名其妙地到府來打貿易戰。也就是説,中國比原來強大了,但跟美國比,還有很多弱點。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
本文僅代表筆者個人觀點。
![]() |
柯隆 |
柯隆 簡歷
東京財團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員。靜岡縣立大學特聘教授、富士通綜合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出生於中國南京。88年旅日後進入愛知大學法經學部學習,92年畢業後進入名古屋大學大學院經濟學研究科深造,94年碩士課程(經濟學)畢業。98年10月,富士通綜研經濟研究所主任研究員。2005年6月,同總研經濟研究所上席主任研究員。06年起擔任主席研究員。研究專題:開發經濟學。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