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富土豪是如何誕生的
2018/08/02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柯隆:剛改革開放的時候,中國沒有土豪,哪怕是高級幹部或者國營企業的廠長雖説享有很多特權,但從總體來説,其制度外特權是受到抑制的。當時的幹部在制度內是享有相當特權的,但制度外的特權有限,基本屬於貪小便宜的水準。
改革開放以後,第一波的富人是冒險下海做小本生意,很多是所謂倒爺,還有出租汽車司機等等。其實,這些人還是掙的血汗錢,都不容易。
|
後來城市周邊的農民坐不住了,他們借用鄉鎮的名義開設小型代工廠,從國營企業挖來工程師,幫他們搞設計,在技術方面把關,於是乎鄉鎮企業就如雨後春筍。總體上説,鄉鎮企業還是守規矩的。他們賺點錢也不容易,一方面要向鄉鎮政府繳納名義使用費,用的都是鄉里鄉親,所以,拖欠工資的情況並不多。後來進入90年代以後,這些鄉鎮企業相繼脫離鄉鎮政府,成了名副其實的民營企業。
中國出現的最早的暴利企業是90年代中期以後,當時,為了城市建設,有聰明人建議把城市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開,於是乎金融資本、地方政府和下海官員聯手打造了房地産泡沫,出現了改革開放以後最早的一批大亨。
98年國有企業改革,即所謂的抓大放小。大型國有企業依舊是國有制,中小國有企業折價出售。當時中國並沒有一個規範的資産市場,一家企業折價多少錢,沒有一個標準。當時,地方政府似乎害怕企業職工下崗後鬧事,就決定讓利給企業,同時追加了一個附加條件,就是便宜出售企業,但收購的企業不得隨意解雇職工。這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收購國企的老闆撿了外快。
接下來就是IT泡沫經濟的産生。通訊資訊産業和其他産業最主要的不同就是它不需要技術和資本的積累,幾個年輕人各買一台電腦,寫寫程式,靠著創意就能夠賺錢。而且,IT産業是跟世界同步的。
在中國所有支柱産業都是被國有企業壟斷的,但恰恰IT産業沒有被國企壟斷。所以,很快中國就出現了若干世界級的網際網路大亨。
要説創意,其實也沒有多少創意,他們得益於對國外情況的了解,在第一時間開設從國外模倣來的商業模式,支撐其商業模式的是中國近10億人的網民。IT産業的一個特點是其規模經濟。比如,日本的企業發明再好的商業模式,其國內網民不超過1億人,自然發展空間有限。
洋洋灑灑寫過來,回頭開去,最早的倒爺和計程車司機早就被淘汰出局,鄉鎮企業的老闆大多也都退出市場,只有為數極少的若干家留下來,他們主要是腦袋靈活,不安於早期的代工廠模式,適時地轉型,並且擴大企業規模。房地産大亨有起有落,由於在批租土地的程式上多有違規違法行為,進局子的人不在少數。到今天,IT行業進入成熟期,行業內的平均利潤率在逐步下降,所以,接下來可能是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
國有企業由政府去管理,出了問題由政府買單。問題是民企怎麼辦?從當年的瓜子大王,到煤老闆,到今天的地産大王,應該説,中國並沒有出現高品質的專業管理人材。從機場的書亭走過,那裏面的電視播放的MBA講座,基本屬於騙子。有一個統計説,中國企業從成立到倒閉的平均受命不到4年。我相信這個統計,這些年在國內吃飯,一個挺好的餐廳,沒過幾年再去找就找不到了。我在巴黎去過一家400年前開業的咖啡館。日本有16世紀創業的企業一直經營到現在。都説有了恒産就有了恒心,為什麼中國的民企有了恒産還是沒有恒心?
本文僅代表筆者個人觀點。
![]() |
柯隆 |
柯隆 簡歷
東京財團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員。靜岡縣立大學特聘教授、富士通綜合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出生於中國南京。88年旅日後進入愛知大學法經學部學習,92年畢業後進入名古屋大學大學院經濟學研究科深造,94年碩士課程(經濟學)畢業。98年10月,富士通綜研經濟研究所主任研究員。2005年6月,同總研經濟研究所上席主任研究員。06年起擔任主席研究員。研究專題:開發經濟學。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