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政府取代了市場
2018/12/13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柯隆: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年,今天的中國經濟規模已經是世界第二,這是中國人引以自豪的。但是必須明確一點,1978年以前的中國經濟為什麼會陷入崩潰的邊緣?而這40年的中國經濟為什麼能取得奇蹟般地增長?一句話就是看是否能夠正確定位政府的職能,當政府取代了市場,資源配置的效率就必然下降。
共産黨的第18大有一個文件表明要充分發揮市場的調節機制,這個認識是正確的,但問題是在具體落實的過程中不難發現政府取代市場的行為。
|
有一個不解的問題,我們在國外,比如日本和法國,可以很容易看到很多經營了兩三百年的公司,而在中國企業幾乎都很短命,企業短命也就意味著企業家短命。跟國內企業家談話,你會發現他們都像出納,只要一張口就是錢,而很少聽到他們談起理念。你也很難發現他們有什麼個人的興趣愛好,除了掙錢和吃喝。
在網上可以找到很多調研來的數據,有的説中國民營企業平均壽命3年,也有説4年的,但不管幾年,總而言之大都短命。而你只要去問一問這些民營企業家他們最麻煩的是什麼,他們一定會告訴你跟政府打交道是最麻煩的。
但當你去跟政府的官員打交道,他們會堂而皇之告訴你他們為了支援企業做了多少工作,説實話,我並不完全懷疑這些官員的言詞。他們應該是做了一些工作,只是很多時候好心並不一定辦好事。
這些年,國內的經濟學家們有關於産業政策是否必要的爭論,不久前還有一個50人大會,也就是一群知名的經濟學家聚集在一起討論對經濟運作的認識,以及經濟政策的實施。但這種討論往往會落腳到意識形態的紛爭上。其實,意識形態往往是一個人的人生觀或世界觀,很難判定對或錯。
産業政策也無所謂對錯,需要討論的是今天的市場是否透明,監管是否合理。就像以前經濟學家們爭論市場機制是否有效一樣。後來有經濟學家提出市場資訊不對稱,所以市場機制不是萬能的。今天的中國市場應該説極不健全,政府不當干預,企業違規行為,等等這一切都使得市場很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但是有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在國內出一些問題,還好辦,政府出面搞定,因為中國人都明白其中的潛規則。但中國特色市場經濟一旦出了國門就麻煩了,外國人不懂中國的潛規則。這其中的誤會其實是今天中美貿易戰的原因之一。也就是説,中國企業只要走出國門就應該放棄中國特色,而且,中國國內市場也應該努力國際化。
不久前,上海召開了一個進口博覽會,轟轟烈烈。據説這是第一屆進口博覽會。有一個國內參會者對外國媒體説,這次政府的推動力度之高是前所未有的。如果這位説的是真話,那麼問題就來了,這樣的博覽會應該是市場行為,而不應該是政府行為。誰舉辦這樣的進口博覽會?應該是民間的商會組織。
我當然明白政府多少有希望通過這樣的博覽會表明中國在積極促進進口,而不是一味地突進出口。但無論怎麼説,進出口乃企業行為,政府不宜取而代之。
另外,我們看到中美貿易戰當中,中國每次實施對美國的報復關稅,從來沒有召開企業聽證會,為什麼?政府就這樣包辦了,那麼出了問題,政府就無法推卸責任。其實,政府有點像是在自己脖子上繞了一根繩子,越繞越緊。看來要給企業鬆綁,首先要給政府鬆綁。
本文僅代表筆者個人觀點。
![]() |
柯隆 |
柯隆 簡歷
東京財團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員。靜岡縣立大學特聘教授、富士通綜合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出生於中國南京。88年旅日後進入愛知大學法經學部學習,92年畢業後進入名古屋大學大學院經濟學研究科深造,94年碩士課程(經濟學)畢業。98年10月,富士通綜研經濟研究所主任研究員。2005年6月,同總研經濟研究所上席主任研究員。06年起擔任主席研究員。研究專題:開發經濟學。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