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改革、開放和發展的思考
2019/07/23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柯隆:中國的幹部喜歡説改革開放到了攻堅戰的關頭,他們的意思可能是説改革開放進入了舉步維艱的困難階段。很久以來,國內的經濟學家通常把中國的改革開放表述為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式的改革,這種改革通常缺乏全盤規劃。這種説法沒有錯,因為40年前啟動改革並沒能得到領導層的意見統一,鄧小平靠著他的個人智慧提出所謂摸著石頭過河式的改革,即便在西方國家被證實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只要在國內遭到高層反對,就只能繞著石頭過河。改革的最重要的名分是促進經濟發展,用鄧小平自己的話説就是「發展是硬道理」。
北京的花壇(KYODO) |
這種摸著石頭過河式的改革自然而然地是優先改革容易出成果的領域,對於歷任改革者來説意識形態領域的改革是禁區,絕對不能觸碰。鄧大人定下的四個基本原則首先就是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和共産黨的領導。
|
經濟學家很早就提出來改革和發展的關係,雖説改革的目的是為了促進發展,而實際上發展也是改革的必要條件。也就是説在經濟不發展的情況下往往改革趨於停滯。有人非常形象地描述發展和改革的關係,改革不同於修理火車,火車壞了通常是停車後修理,等修好了再開。但改革則不同,應該是保持一定速度的發展,一邊發展一邊改革。
用經濟學來解釋這兩者的關係就是,經濟發展的情況下,經濟總量在不斷擴大,這樣的話,改革比較容易推進。因為改革短期來看其實是零和博弈,也就是説一個病人動手術不可能手術完了馬上活蹦亂跳,變的很健康。改革通常是一個重新洗牌的過程,既得利益集團通常在改革中遭受損失,所以竭力反對改革。如果經濟規模不斷擴大,那麼既得利益集團的疼痛會得到緩解,反對改革聲音就不會很大。
綜上所述,現在改革進入攻堅階段,這種説法沒錯。問題是改革越來越苦難,如何來推動改革,這是一個問題。
改革需要推進力,也就是需要動力,或者説需要壓力。力學原理告訴我們動力一定來自壓力。可是自己給自己施壓一般不太可能,所以,通過開放市場倒逼改革其實是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今天中國市場經濟的基本制度框架主要建立於1990年代中後期,當時,中國申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加入WTO要完成一系列開放市場的改革,當年的改革者們應該説是知難而上的勇者。當年的改革和2001年加入WTO為那以後10多年的經濟高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這樣説來,雖然今天的改革遇到了困難不假,但克服困難推動改革的主要動力應該是堅持不懈地推動開放市場。不久前的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李克強總理在論壇的發言中著重強調了開放市場的重要性和決心。應該説,對於中國這個已經進入了中等發展階段的大國,開放市場應該是發展經濟的最大紅利。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