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辱母案」反映中國社會轉型的「基層瓶頸」

2017/03/28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劉迪:目前,山東聊城「辱母殺人案」仍在發酵,此案牽扯出的高利貸、基層行政黑化、警方不作為等問題,這不禁讓人思考,中國在發展中,究竟忽視了什麼問題?現在,中國政治究竟應該做什麼?此案本身,尚有許多細節,有關報道並未透露,但案件反映的地方政權、基層治理弱化問題,不可忽視。

 

中國農村(河北石家莊郊外,kyodo)

 

  人們説,「郡縣治,天下安」,這在中國政治中,地方治理,是國家穩定的前提,如何有效加強地方治理,這對中共統治合法性來説,是一重大考驗。此次問題,發生在一個地級市,屬於地方社會的一部分。今天,檢驗中國政府統治是否穩固,很大程度要看中央精神是否在地級市以下行政機構得到貫徹執行。

 

  迄今為止,中國政府的重大政治目標,總能如期完成。但是,在這種強大政治執行力的背後,是地方組織統治能力的日益弱化。仔細觀察地方,可發現地方利益、基層利益盤根錯節,人事關係複雜陳腐。讀毛澤東早期文稿,發現他在100多年前,即曾痛感「大中國」的空疏,而立志建設基層。這種角度,對思考今天中國國情來説,也非常值得參考。

 

 劉迪 的其他文章

 

   鄧小平身後的政治課題

 

   中國中産者子弟的日本


   「一帶一路」與中國外交範式轉換

   怎樣超越「文革」?

   中日關係的絕望與希望

 「亞洲化運動」的未來

   中日雙方,怎樣才能彼此感到親切?

   誰去北京閱兵?

   誰對中日關係破局負責?
 
   安倍不去俄國之後

   預測中國要先讀懂中國人

 

  應該説,聊城距離北京不算太遠,但就在這樣一個地級市,也都存在地方行政、司法的黑化問題。今日中國,與100年的中國比較,基層薄弱問題並未徹底改變。傳統中國的地方,富集人才、資金,是中國文明再生産的基地。近代後,這種再生産受破壞,20世紀後半葉,中共在農村社會實施的大規模實驗遭到失敗,激進的重工業化進程,犧牲了農村、農民、農業。改革開放後,農村社會、基層組織的重建並不順利。中共對農村社會統治的薄弱,基層社會黑化問題,均是這種失敗的後遺症。此前,中國政府曾出台工業反哺農業等政策,但是,基層社會的重建,絕非僅是金錢可以解決,這需要頂層制度設計。

 

  今天中國基層幹部,知識結構陳舊,年齡偏高。還有的基層幹部,缺乏服務基層、服務民眾的熱忱。中國鄉村、縣城,不但缺資金,更缺懂現代社會管理的人。大學畢業生每年有7、8百萬,但回歸鄉村者乃是少數。許多政治精英不屑于基層,而是眼睛向上。

 

  即使在村民自治制度下,村主要幹部人選,仍離不開行政意志。各級政府對基層幹部的選擇,片面強調聽話,而忽視民意考量。基層民意無法聚集,這導致許多地方為黑勢力控制。這種情況,嚴重威脅了執政黨統治的正統性。怎樣才能實現村民自治?怎樣才能讓村幹部為民服務?這要做大量工作,其中之一,還在於人才培養,基層,需要大量懂得現代社會管理的年輕幹部。

 

  今年3月,早稻田大學中國校友會在北京成立。中共創始人李大釗以及許多革命者,都畢業於這所大學。這所大學之所以對中國影響深遠,還在於這所大學強調基層社會實踐。100多年前,該校創立者曾説,早大要培養兩類人,一是權力監督者即媒體人,另一是要培養全日本的村長。在早大創始人看,該大學的使命,就是培養成千上萬的基層領袖。在今日中國,是否有一個立志培養全中國村長的大學呢?

 

  基層統治弱化乃至黑化,這對執政黨來説,事關生死存亡。只有執政黨下決心,才能改變目前這種農村統治乏力局面。20年前,中國嘗試推行「村官政策」,這項政策在部分地區取得成果。但這僅是局部經驗,遠未成為農村建設主流。對中國政府來説,現在應是思考基層建設「頂層設計」的時刻了。為實現這個目標,中國需要展開一場深刻的基層革命。這是因為,基層勢力盤根錯節,如果沒有一種新力量進來,很難打破舊格局。   

 

  也許,中國執政黨需要招募一批批有熱情、願獻身基層的青年,把他們送入最好的大學。這是關係到執政黨合法性的一場鬥爭。正如哈佛大學等名校培養治理美國精英一樣,中國最好的大學,也應培養治理中國基層的精英。今天的基層建設,應是執政黨人才戰略、國家戰略的重要基礎。

 


 

  今年,是俄國革命100週年。人們正從各種角度反思那場革命。此前中共曾提出「三個代表」理論,也有「與時俱進」,超越史達林型政黨的思考。但是,如何將「代表」從媒體層面擴展到行動層面,這需要嶄新的理論指導、行動指南。前蘇聯後期,黨內出現沉重的暮氣,嚴重損害了黨的代表性。如何避免黨淪落成為老人黨,恢復、重建革命黨時代的革命精神,這對中共是一個重大挑戰。在轉型期,中共黨員日益「隱形」,但是,一個黨,如果不能讓民眾看到他們為公共利益奮鬥,為人民服務,那就很危險。對中共來説,如何把「政治口號」轉變為「政治行動」,是關係到黨能否稱為人民的黨的關鍵。為此,黨需要吸收千百萬有為青年加入自己的隊伍。要讓中國民眾,到處看到中共黨員在「為人民服務」。在新時代,黨只有以真誠的行動、信仰、自我犧牲,才能重新換取人民的認可,取得統治的合法性。

 

 劉迪

  聊城案説明,中國現代化遭遇「基層瓶頸」,中國正在下一個高層次社會的門前徘徊。中國民眾對該案處理的議論,表明他們對正義、公正的期盼,對建設「更好的中國」的美好願望。珍惜、重視民眾這種參與熱情,修正司法錯誤,中國就可能距「更好的中國」更近。

 

本文僅代表筆者個人觀點

 

劉 迪 簡歷 

日本杏林大學綜合政策學部及研究所國際協力研究科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所碩士課程畢業、早稻田大學大學院法學研究科博士課程修了。博士學位。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