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川會」與世界,以及遠方

2017/04/07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劉迪:此次,輿論高度關注習近平與川普會晤,重要原因之一是其「不確定性」、「艱巨性」。其實,在這種關注背後,是人們祈望,這兩位世界領導人的會面,可為解決世界範圍的棘手問題,提供一種普遍的模式。

 

  關於「習川會」,有人聯想到45年前毛澤東、尼克森的那次會面。那次尼克森對北京的訪問,被稱為「影響世界的一星期」,其結果深刻影響到此後的世界政治格局。那麼,今天習近平對美國的訪問,兩位世界領導人的會面,是否將會産生某種類似效果?

 

毛澤東與尼克森握手(1972年2月)

   

  今天,各種社交媒體已遍佈全球,不論中國還是美國,都與世界緊密聯為一體。因此,人們不可期待雙方領導人的這次會晤,有45年前的那種轟動。但是,這兩個世界偉大國家領袖的握手,他們的會晤,仍是非常重要的。

   

  這次峰會,並非事務會談。最重要的成果,就是「開始」。兩位領導人,通過包括第一家庭成員在內的首次會面,可增進互信,這就是成果。當然,這個世界上還有許多問題,朝核、「一中」、薩德、貿易赤字等等,都亟待兩人解決。但是,如果沒有互信、沒有相互尊重,問題很難解決。如果可以互信,這些問題都可以談,也容易解決。

    

  尼克森訪華後的45年中,中美兩國關係一直存在某種「不可預測性」。但這種「不可預測性」也有規律,與美國國內政治過程有關。這種變化,與美國國內利益集團政策調整有關。川普曾是商人,上任前,因其缺乏外交經驗,對中美關係的基礎認識不足。但上任後,川普與習近平電話會談,迅速糾正了他此前的錯誤,確認「一中」原則,這證明中美關係的基礎是牢固的,同時也證明川普不憚修正自己,這極富有啟示。

   

  今年3月蒂勒森訪華,事實承認了中方提出的中美「新型大國關係」原則。這條原則強調,中美不對抗、不衝突,互相尊重,合作共贏。此前,人們認為中國需要美國對其大國地位的承認。其實對美國來説,中國對美國作為當今世界秩序的締造者的尊重、承諾及保證,也十分重要。「新型大國關係」,本質上也是一份中國對美國領導地位尊重的承諾,對美國很重要。

    

  在美國看,朝核問題迫在眉睫,希望中國施壓朝鮮。在朝核問題上,可看出中美雙方立場對立。中國並不認為是自己努力不足。在朝核問題上,中國有一底線,即不讓朝鮮半島混亂,阻止家門起火。目前,任何一種對朝武力打擊,都無法保障可適度停止,也無法保障這種打擊不會波及、影響中國東北安全。朝核日益嚴峻,説到底是地區安保結構使然,有關方面必須坐下談判。

 

並排而坐的習近平與川普(美國佛羅里達州棕櫚灘的馬阿拉歌莊園)

   

  在朝鮮「去核」目標方面中美沒有分歧。重要的是採取何種方法、步驟。歷史上從沒有任何一個有核國家,自動或被迫放棄核武器。這説明,今後習近平與川普的課題十分嚴峻,工作異常艱巨。如果兩國合作成功,這兩人將可能共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有人對川普貿易戰言論擔憂。川普是否如同李逵,將對中國等國舉起板斧?其實,美國的貿易失衡,其根源在於美國國內産業結構以及全球經濟結構的變化,遠非簡單揮舞板斧就能解決。重要的是對問題本質的理解。中美經貿相互依存如此緊密,相信川普不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另一方面,中國肯定會通過各種互動,回應川普的重大關切。在就業問題、赤字問題等諸方面,給予美國相應的合作。

 


 

 劉迪 的其他文章

 

 「辱母案」反映中國社會轉型的「基層瓶頸」

 

   鄧小平身後的政治課題

 

   中國中産者子弟的日本


   「一帶一路」與中國外交範式轉換

   怎樣超越「文革」?

   中日關係的絕望與希望

 「亞洲化運動」的未來

   中日雙方,怎樣才能彼此感到親切?

   誰去北京閱兵?

   誰對中日關係破局負責?
 
   安倍不去俄國之後

   預測中國要先讀懂中國人

 

  中國崛起是一不可扭轉的事實。如何認識、理解這個事實,如何順應這種變化,需要世界與中國在互動之中完成。現存國際秩序,曾經給予並正在繼續給予中國巨大利益,中國心存感激。現在與今後,中國都不會挑戰,更不會破壞這個秩序。但中國也認為,這個秩序,還有不完善之處,中國也想補充、完善這個秩序。這是「一帶一路」構想、亞投行設立的初衷。今天,這種思考,日益獲得全球主要國家的支援。對於中國的建議,美國的態度也在調整之中,通過兩位領導人的會面,希望今後的世界經濟,可能更有活力。

  

  習近平與川普,都肩負各自國家「復興」的重任。不論習近平或川普,都要向本國人民交出自己的答卷,兌現他們的承諾。但另一方面,兩人都是世界大國領袖,他們的精力,還要放在全球秩序制度設計方面。今天,人工智慧、物聯網、生命科學等技術革命,面臨一個臨界點。人類社會乃至人類自身,充滿各種不確定性。在人類社會大轉變時代,兩位領導人是否能夠提出一個未來秩序的路線路,提出某種展望,這是歷史對兩位領導人的期待。     

   

  21世紀的歷史,可以説還剛開始,在可預見的未來,新技術革命將極大改變世界。不論國際政治或雙方國內政治發生怎樣的變化,中美兩個大國,都不會放棄自己作為大國的責任。在今後的歷史進程中,兩個國家將如何合作,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影響甚至決定地區、世界的發展、命運。因此,雙方領導人的會面,充分交流,彼此理解,對於世界未來,是一個福音。

    

 劉迪

  在45年前,尼克森與毛澤東,在北京談哲學、詩,2017年4月的中美峰會,儘管有許多現實令人頭疼的問題要談,但此外,兩人是否還可談談哲學,談談人類命運,兩位領導人,是否可以給世界一個遠方?

 

本文僅代表筆者個人觀點

 

劉 迪 簡歷 

日本杏林大學綜合政策學部及研究所國際協力研究科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所碩士課程畢業、早稻田大學大學院法學研究科博士課程修了。博士學位。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