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歲暮:有棲川公園散步
2018/12/25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劉迪:2018年歲暮,漫步東京有棲川宮紀念公園,園內遊具色彩繽紛,各種膚色孩子嬉鬧遊玩,他們父母或陪伴遊戲,或在觀看,一片和平。走出公園,漫步南麻布街頭,這裡各國使館密布,外交人員來來往往,行人講各種語言。周圍咖啡屋、酒吧、餐館、高級食材店鱗次櫛比。透過玻璃窗,依稀可見咖啡店內俊男美女或喝茶交談,或讀書工作。在這不平靜的世界,東京彷彿「這邊獨好」。
其實,不論對日本,中國或世界,即將過去的2018都不太平。日前日本一組織説,他們選出漢字「災」,代表本年漢字。不過日本今年之災,不是「火」而是「水」。這一年,日本水害頻仍,從北到南暴雨密襲,洪水不斷,損失慘重,甚至關西空港這種現代機場也受損嚴重,飛機無法起落。氣象廳將今年夏天水害命名為「平成30年7月豪雨」。日本如是,世界亦如是。今年,美國之「災」有「火」有「風」,今年加州連續幾場大火,其中11月大火數十萬人避難,造成人命財産損失無算。而此前10月,強大颶風「麥克」襲擊佛羅里達州,據稱其規模空前。
![]() |
清水寺住持森清範揮毫寫下今年的漢字「災」(12日上午,京都市東山區) |
對日本首相安倍來説,2018年的意義不同,他自己選擇的今年漢字是「轉」。安倍説,11月他與普金舉行首腦會談,期待明年日俄關係能獲「轉」機。其實,今年對中日關係來説何嘗不是「轉」機呢?2018年10月,安倍正式訪華。此行目的之一,是紀念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簽訂40週年,另一目的是參加中日第三方市場合作論壇。他對習近平説,希望開拓「從競爭到協調」的「日中新時代」。
12月8日,日本國會通過入國管理法修正案,日本國內對此法案毀譽交加。這個法案重點在於開放「簡單勞動力」。 150年前的那場維新運動,日本只是輸入外國文物制度,但不包括人。而今天日本則主動敞開國門,大量引進「簡單勞動力」。 環顧全球,歐美反移民浪潮洶湧,而日本政府竟反其潮流行之,這令人深思。
2018年,中國對美出口、千人計劃、「中國製造2025」全線受阻,中國崛起面臨川普之「災」。對中國來説,川氏發起的挑戰,可謂近半世紀以來中國政治、外交面臨的最為艱巨考驗。
![]() |
12月1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川普在布宜諾斯艾利斯舉行會談(REUTERS) |
迄今為止,現代中國也曾面臨幾場巨大挑戰,如文革動亂、中蘇衝突以及89後的西方封鎖。回想這半世紀,有些國家興起,有些國家消亡。50年前中國曾經遭巨大挑戰,但今天卻依然屹立,中國做對了什麼?
上世紀6、70年代之交,中國內亂不止,外交則反美反蘇兩條戰線作戰。如何緩解外壓,成為當時中國政治一大課題。毛澤東構築的反蘇國際統一戰線,成功突破重圍。在美蘇兩大陣營中,中國選擇了聯美抗蘇。89年後,西方對華封鎖,民心動搖,經濟停滯。1992年1月,鄧小平「南巡」,面向全黨全國,疾呼加快改革,他甚至喊出:誰不改革誰下臺。此後,中國大膽實踐,勇於革命,初步建成市場經濟體系。
![]() |
鄧小平1992年南巡(中國畫報社提供圖片) |
這半世紀,不可一世的蘇聯倒下,而面臨重重困難的中國卻站立起來,最重要的經驗有兩點。第一,源於中國採取了正確戰略,加入戰後國際體系。具體説,中國與美歐日結成「準同盟」,放棄支援「世界革命」,融入西方國家構築的世界秩序。另外一點,即中國領導人深刻洞察歷史,傾聽了人民呼聲。
|
此外,中國改革恰逢天賜良機。冷戰結束,全球化興起,西方資本掀起構築全球供應鏈浪潮。中國政府積極響應,迅速構築了強大平臺,成功吸收大量外資。而上世紀90年代初,美國成為冷戰後「唯一勝者」,自信膨脹,尚無制定徹底壓制圍堵中國的全球戰略。
2018年全球化運動停滯甚至可説退潮。歐美各國正在調整其全球化政策,全球化運動失去動力。有些歐美國家開始抵制全球化。5年前中國提出「一帶一路」構想,這是全球治理中的「中國方案」或中國「議題設定」。「一帶一路」構想既包括「西方全球化」,也包括「非西方全球化」。所謂「西方全球化」,是指已開發國家世界體系內的人、財、物、資訊的全球分配實踐。而「一帶一路」構想,除「西方全球化」外,還包括「非西方全球化」。這個構想,把大陸內部以及邊遠海島都納入全球互聯互通範圍。這種構想乃百年大計,是實現全球正義的重要方案。這個構想今後仍需不斷充實,其中全球各國智慧不可或缺。
12月18日,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上講話指出,「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一次偉大覺醒」,是中華民族的一次「偉大革命」。他的講話高度概括了改革開放的本質。這個「偉大覺醒」,實際是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其實,不論「聯産承包」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都是偉大的思想革命,制度革命。不斷革除一切阻礙人民追求幸福,阻礙發展的觀念、制度,這是中國改革的生命力所在。習近平講話,對改革開放歷史意義做出高度概括。但革命尚未成功。如何將這場偉大革命進行到底,將是世界史的課題。
2019年,中國怎樣突圍?2018年11月在APEC習近平的講話值得回味。他説,歷史已經證明,只有堅持開放合作才能獲得更多發展機遇和更大發展空間;自我封閉只會失去世界,最終也會失去自己。
以往,面對變化有些國家敞開國門,而有些國家關上國門;有的國家因改革崩潰,有的國家則因改革實現靚麗轉身。面對內外壓力,中國沒有退縮,而是更大開放。
11月5日至10日,中國政府舉辦的首屆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172國家・國際組織的3600余企業、40余萬採購商參展,成交額達1.6萬億人民幣。在全球化退潮時代,中國舉起支援貿易自由化,經濟全球化旗幟,令人鼓舞欣慰。
現代國家不應是增長機器,現代國家是全體國民實現各自幸福的共同體。全球命運共同體,是建立在各民族共同體之上的理想。對中國來説,重構民族共同體是緊迫課題。老齡社會崛起、醫療社保壓力、貧富差距擴大、應試教育蔓延等各種問題,均亟待解決。中國政治,須真誠面對中國各種現實嚴峻課題,回歸原點。
40年改革,最重要經驗是中國政治成功凝聚了全體人民為創立幸福生活的意志。今後,如何繼續發楊這種傳統,重新匯集民意,凝聚共識,是未來中國政治最重要課題。
本文僅代表筆者個人觀點
![]() |
劉迪 |
劉 迪 簡歷
日本杏林大學綜合政策學部及研究所國際協力研究科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所碩士課程畢業、早稻田大學大學院法學研究科博士課程修了。博士學位。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