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本木的秋夜漫步與隨想

2019/10/09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劉迪:10月初的東京,晝間雖仍溽熱,但夜晚散步卻已愜意。六本木、南麻布一帶夜幕將臨,華燈初上。來自中國「自由行」遊人時時可見,他們言談面容流露享受長假的欣愉。中國大陸進入「休假模式」,「國慶」期間約有190萬中國人訪問日本。散步中,時有中國旅行者擦肩而過。

                

   劉迪 的其他文章

     

 G20大阪峰會的任務與使命

         

 安倍對美「溫馨外交」以及G20

 的考驗

 

 世界大變局與日本的歷史機遇

 

 2018歲暮:有棲川公園散步

 

 站在「新時代」,將如何紀念改革

             

 中國需要千百萬「新鄉紳」嗎?

              

 中國的中産階級,在想什麼?

                 

  28年前,筆者移居東京。回顧這些年,中國對日本來説,日益「巨大」。甫抵日本時,日媒中國報道稀少,有時甚至數日沒有中國消息。當時的中國,對日本普通民眾來説非常遙遠,但今天日本媒體,「華為」「中美5G戰爭」等報道連篇累牘,彷彿當年美歐消息所佔分量。

          

  中美貿易戰進入相持階段。美國仍咄咄逼人,但失去攻擊之「勢」,中國則在防禦中積蓄實力。今年5月日本國立研究開發法人「科學技術振興機構」(JST)發表一篇文章,該文分析了全球2015-17年新發表的高品質科學論文,指出中國在151個研究領域中的71個佔據首位,其餘80個領域佔據首位的則是美國。該文説在最前沿研究領域中,中美兩強體制已經形成。

          

  自上世紀90年代,中國開始構築市場經濟制度,但國家意志不可小覷。中國政府鉅額投資不斷推動電氣工程、交通運輸、電腦科學技術領域的發展。「新中國」70年間,教育體制傾向理工科學,支援了中國高科技進步。每年數以百萬理工科大學畢業生就業,構成中國巨大的「工程師紅利」。中國依靠這個世界最為龐大的工程師集團,不斷建造高鐵、港口、空港、橋樑,把這個國家日益連結成為一體。

             

  當代中國70年的成就不容置疑,但中國經濟存在前30年「追趕型經濟模式」與後40年「全球供應鏈型經濟」的矛盾。在東南沿海以及大城市,中産階級社會日益壯大。數億中國人家庭,非但有車有房,而且可享受海外旅行,甚至把子女送往國外留學。他們生活水準已接近已開發國家狀態。但在14億人口中,他們屬少數。在農村以及廣闊的內陸中小城鎮,還有近10億人,他們至今仍然處於發展國家狀態。當前及今後,調整中國經濟內含的兩種類型經濟的矛盾,是中國「講政治」的現實需要。

           

  中國人早已懂得,他們不能依靠勞動密集型産業獲得更加美好生活。上個月曾在中國地方旅行,親身感到各地政府以巨大熱情與堅定信念,強力支援高科技創新。中國高科技民企,在海外遭遇逆境。但是,他們正以不屈意志與決死氣概迎接挑戰。這些民企,肩負著中國未來。探索未來經濟社會的方向,自由寬鬆的企業環境尤為重要。

           

  中國當代文化,開始具有「現代」意味。中國文藝創作,徘徊探索中前行。那些商業巨制,在普及愛國主義同時,不忘全球情懷以及手法創新,這讓這些作品超越國界。不少中國古裝連續劇在日悄然流行。華麗衣裳與精美製作,加之許多劇情的現代視角,深獲日本女性鐵粉擁戴,有的鐵粉甚至因此開始攻讀中文。日本近來掀起小小的中國SF小説熱。劉慈欣《三體》等人SF小説日語版發行,諸多日本文化界大家站臺推介。日本讀書界深諳全球SF動態,今天如此大張旗鼓評介中國SF小説,也是中日交流轉暖的一個側面。

             

  多年來人們常稱中國為「發展型國家」,不過這個概念難以準確把握中國本質。因為「發展」一詞,暗含「實現終極目標之過程」的意思。我以為中國應定義為「探索型國家」。中國人自己常説,「改革開放永遠是現在進行時」。 今天,中國面臨重大關頭,歷史沒有給中國人自滿時間,改革必須跑步前進。


  

  改革開放40餘年之間,經濟發展同時,諸多強大利益集團崛起。如何調整利益集團間的衝突,這需要更高的政治智慧。如若建設一個偉大國家,必須首先建設一個偉大社會。面對貪腐,中國政府進行了堅決治理,贏得廣泛支援。今後,在中國這樣一個超大,複雜的國家中,建立一個公正秩序,更需要億萬民眾支援。

           

  回看70週年國慶典禮錄影,感想萬千。黨與國家,黨與軍隊,國家與軍隊究竟是怎樣的關係?鑒往知來,思考中國未來方向,要思考許多問題:一個偉大國家,她的力量源泉何在,她如何能夠走到今天,她的人民需要怎樣的未來。這一切,都要在歷史與現實的綜合考量之中尋找答案。

         

  2018年,近1.5億人走出中國。他們從中國沿海、大中城市走向全球可能的所有角落。每年1/10以上中國公民走出國門,他們的所見所聞,他們對世界的思考,必將極大推動中國未來變革。中國開啟的改革曾震驚全球,但這僅是序曲。21世紀雖已歷經近1/5,但大戲尚未開場。本世紀的精彩,還有待未來。

         

  在夜幕降臨的東京,筆者路經六本木東京君悅大酒店(Grand Hyatt Tokyo),幾位來自中國的旅客走過。這座酒店,受安倍首相夫婦鍾愛。此前假日他們夫婦多次在此下榻,享受SPA,美食。這位保守主義政治家在其任期後半,中日關係得以改善。不久前安倍曾表示,日中外交當局正就中國領導人訪日磋商。兩國領導人互信增強,對中日關係穩定有益。對這次訪問,人們均樂見其成。

        

  此前也曾觀看幾次國慶典禮錄影,印象最深的是1984年那次。那年,中國農業大豐收,聯産承包制大獲成功,長期困擾中國的糧食短缺狀態緩解。回顧中國歷史,這個國家總在山窮水盡之處忽現「柳暗花明」。這背後是否有何規律可尋?

          

  今天,中國人民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強烈意志未變。民之所憂,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今天,繼承中國政治思想傳統,日益成為現實政治考量。中國傳統政治的模式,乃來自大禹治水,其核心內容是疏而不堵,因勢利導。中國當代70年歷史的經驗,最重要的一條是善於學習,拒絕任何教條主義。

        

  35年遊行隊伍中的學生方陣,突現「小平您好」四字標語牌。那個偶然舉動,卻表達了當時人民對改革發自內心的支援。當鄧小平看到標語牌時,他的表情暖人。那一瞬間讓人感到,中國正向一個「好的社會」轉變。

        

  什麼是「好的社會」?當時我覺得是「寬鬆」。另一方面,古往今來,實現公平、正義是任何社會的永恒課題。構建更好的社會,要捍衛正義與公平。這些都不是抽象理論。所有標準,都要在歷史情景中考量。對於剛剛結束文革的中國來説,「好的社會」既是許許多多「解放」,同時也是一系列的恢復人性的決定。

         

  現代中國已70年,從今而後,中國將走向何方?未來充滿不確定,但中國人民對更好生活的強烈嚮往,終將成為建設一個「好的社會」的強大動力。

          

  本文僅代表筆者個人觀點。

        

劉 迪

 劉 迪 簡歷 

日本杏林大學綜合政策學部及研究所國際協力研究科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所碩士課程畢業、早稻田大學大學院法學研究科博士課程修了。博士學位。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