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後的日本政治與外交
2020/09/09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劉迪:8月28日安倍晉三首相宣佈辭職後,現任官房長官菅義偉、自民黨政調會長岸田文雄以及前自民黨幹事長石破茂三人宣佈出馬競選自民黨總裁。依自民黨規定,本屆總裁由自民黨國會議員及「縣連」代表選舉産生。其中394名自民黨國會議員各擁有1票,47個都道府縣的自民黨支部連合會(縣連)各擁有3票,即地方組織共有141票。「國會議員票」加「地方票」共535票。
![]() |
菅義偉(左)、岸田文雄(中)、石破茂 |
目前,總裁選舉形勢對菅義偉有利,自民黨內7大主要派別中5個派別領袖表示支援其繼任總裁。菅義偉已經表示要繼承安倍路線,實現其未竟目標。此前,面對安倍之後首相人選的媒體猜測,自民黨幹事長二階俊博曾説,「安倍之後還是安倍」。回想此事,人們應佩服這位81歲政治家的預見力及語言藝術。
|
日本媒體説,鑒於目前菅已獲黨內主要派閥支援,總裁選舉競爭的是誰當第二的問題。如無意外,現任官房長官菅義偉將在9月14日被推舉為自民黨總裁,並在9月16日臨時國會上被指名擔任下任日本首相。
2013年第2次安倍政權成立後,其政策兩點引人矚目,一是「安倍經濟學」,另一是「勞動方式改革」。但在這兩個方面,安倍政權的成績都差強人意。目前,日本經濟最大的問題仍然是産業結構轉型緩慢,勞動生産率長期踏步不前。對此,在安倍之後,日本經濟政策是否將會調整?
9月8日,菅義偉、岸田文雄及石破茂在自民黨總部分別闡述了各自的政策綱領並會見了記者。菅義偉表示要繼承現任首相的經濟政策並予以發展。菅義偉説要打破各省廳的條塊分割,傾力破除各種行政規制。他還説應設立「數位廳」。岸田則表示承認安倍經濟的成果,同時他説應反思效率優先的新自由主義,今後應注重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注重投資的環境、社會以及企業統治(ESG)問題。石破茂則強烈呼籲改變東京一極集中現狀,此外他還提出應成立「防災省」,全天候應對災難。
面對安倍之後的政治經濟難題,菅義偉提出「自助、共助、公助」方針,岸田文雄則強調當今需要調和新冠病毒之後經濟、社會以及國際社會中發生的斷裂。石破茂是一個「地方主義者」,長期以來他一直致力於「振興地方」。他反覆強調東京一極集中的弊害。日本為多震國家,全國人口1/3卻高度集中在首都圈的一都七縣。如首都圈遭巨震等災害,日本國運可能逆轉。石破如主政「永田町」,日本地方分權趨勢可能加速,甚至將出現資源分配向地方傾斜的革命。
我們要看到上述3位候選人面臨課題的艱巨。今天的自民黨已成為一個「全方位政黨(catch-all party)」。其政策不僅代表大企業,農民,而且要儘量代表社會各階層意見。在這樣的環境下,政黨領袖只能儘量吸收各種意見,並努力制定一個反映社會意見最大公約數的政策綱領。今天,整個日本社會求穩傾向強烈,政治受到強烈的穩定訴求綁架。今後不論繼任首相是誰,都面臨喚起日本經濟、社會活力的艱巨課題。
進入本世紀後,日本社會暮氣漸起。2019年,日本社會65歲以上人口有3588萬,居總人口的28.4%,這個比率還在不斷上升。另外,總人口加速度減少。大約10年前,筆者曾見過作家渡邊淳一,我曾問其日本人口下降問題,他認為不應為日本人口減少憂慮。他以冰島為例説,「小國寡民」生活其實也很愜意。最近,《槍炮、病菌與鋼鐵》作者賈雷德·戴蒙德在一次記者訪談中説,日本人口減少並非問題,反是一「優勢」。也許,從每人平均資源角度看,人口減少也許不壞,但從國家競爭力來看,人口減少還是弊大於利。
面對人口危機,安倍政權的「勞動方式改革」提出「糾正長時間勞動」,「消除勞動者資格差異」以及「構築多種勞動方式」等解決方案。此外,安倍政權將「女性活躍」列入其成長戰略。2016年,安倍提出「讓全體女性發光」這一口號,令許多人鼓舞。日本政府表示,今後要盡力提高公務員中女性比率。但是,這些政策均未得到全面貫徹。
![]() |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8月28日在首相官邸舉行記者會表示將辭去首相職務(kyodo) |
如何繼承安倍的外交成果及其靈活的外交手法,也是其繼任者的重要課題。在外交方面,安倍成功維繫了與美國的關係。川普上任伊始即退出TPP,安倍經受了這場美國「退群」危機,領導了一個沒有美國的「TPP」框架。此外,對川普要求日本糾正對美貿易順差的壓力,安倍利用其與川普良好的個人關係逐漸化解。
今天的美國對華政策已然形成共識,美國精英層意欲採取一種「文化大革命」的政治即依靠意識形態鬥爭推動對華圍剿。中國不同於前蘇聯,因其擁有巨大經濟體量以及與全球各國千絲萬縷的利益關聯。這預示這場鬥爭可能十分激烈,充滿血腥與殘酷。美國將會聯合西方陣營對中國展開一場「新冷戰」,圍堵中國科技發展。對於來自美國政府的對華「分離」要求,未來日本領導人可能面臨巨大的外交選擇困境。
安倍在維持加強日美關係的同時,恢復、穩定了中日關係。在對華關係上,安倍有條件支援「一帶一路」設想,成功重建了日本與中國的高層互信。此外,中國大量遊客訪日,開啟了民眾引領兩國關係的新時代。安倍靈活的對華外交,已經成為日本外交的重要經驗與資源,相信未來的日本領導人,將會珍惜並創造性繼承這一外交資源。
本文僅代表筆者個人觀點。
![]() |
劉 迪 |
劉 迪 簡歷
日本杏林大學綜合政策學部及研究所國際協力研究科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所碩士課程畢業、早稻田大學大學院法學研究科博士課程修了。博士學位。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