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身大的日本(228)從日軍士兵角度看亞洲太平洋戰爭
2018/08/14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中島惠:一到8月,日本的戰爭話題就多起來。因為對日本人來説,8月6日(廣島原子彈投擲日)、8月9日(長崎縣原子彈投擲日)和8月15日(終戰紀念日)都是不能忘記的日子。
在思考這些事情的某一天,我在書店偶然看到了下面這本書。
《日軍士兵—亞洲太平洋戰爭的現實》(吉田裕著、中央公論新社)。腰封上寫著這樣的話。
「之前的大戰導致310萬日本人犧牲。據推算,實際上其中9成死於1944年以後。本書將從「士兵的視角和立場」,追蹤敗象濃厚時期以後的亞洲太平洋戰爭的實際情況。高得異常的餓死率、超過30萬人的沉海致死、戰場上的自殺與「處置」、特攻、體力下降的預備兵、用鯊魚皮做鞋的物資匱乏……被稱勇猛的日本士兵們將描述在異常的軍事思想下被迫經歷悽慘體驗的現實」。
我讀過很多本有關亞太戰爭的書籍,還看過主要在8月播出的戰爭特別節目,但從「士兵的立場」講述的情況為數不多。同時,本書自2017年底出版以來,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裏銷售10萬本以上,成為暢銷書。我打算一定要讀一下。
正好遇到出差,在飛機上讀了這本書。讓我大吃一驚。因為書裏寫的全都是我並不了解的內容。
最讓我驚訝的是病死者非常多。據該書作者、一橋大學特聘教授吉田裕統計,尤其是在日中戰爭期間的1941年的全部陣亡者中,病死者所佔的比例達到50.4%。
關於亞太戰爭,全面的統計數據幾乎沒有留下,但考慮到亞太戰爭的殘酷程度超過日中戰爭,可以想像病死者會多於日中戰爭。
此外,前線將病死美化為「戰死」的事例很多。因為部隊的風氣是將戰死比病死視為「更有價值的死」、「光榮的死」。
閱讀這樣的描述,會讓人心情非常沉重。
餓死的人也有很多。包括營養失調導致的餓死和感染瘧疾等病死,屬於廣義上的餓死。軍事史專家秦郁彥的研究顯示,這是「海內外戰爭史上獨一無二的異常高比例」。導致大量餓死者的最大因素是,日軍喪失了制海和制空權,各地日軍的補給線被完全切斷,發生了嚴重的糧食不足。從順利到達前線部隊的軍需品比例來看,1942年達到96%,1943年為83%,到1945年降至51%。
自殺也很多。到底有多少日本兵自殺,沒有準確的數據。由於禁止成為俘虜,因營養失調和疾病失去行動能力的士兵只能選擇自殺。
曾在硫磺島參加戰鬥的親歷者回憶錄顯示,從日軍死亡者的構成來看,被認為因敵人槍炮而戰死的僅為30%。其餘的70%分別為自殺(60%,包括讓別人幫忙注射自殺的人)、他殺(10%,在被俘之前被戰友殺死),事故死亡(一部分,戰鬥訓練時死亡)。
「處置」這個説法也是第一次聽説。這裡並非一般意義上的「處置」。而是指日軍士兵殺害本國傷兵。據悉,日軍部隊會勸告無法參加戰鬥的人自殺,如果不接受就射殺。
日本人對於包括日中戰爭在內的亞太戰爭歷史極其缺乏了解。自己的祖父或曾祖父在戰場上如何戰鬥、如何度過,幾乎沒有聽説過,也沒有機會在學校裏學習。至少希望這樣的書籍讓更多的人看到,帶來思考和平之珍貴的機會。
![]() |
中島 惠簡歷
出生於日本山梨縣。曾在北京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留學。先擔任報社記者,1996年起成為自由記者。著作有《中國精英這樣看待日本人》,《中國人的誤解 日本人的誤解》(均由日本經濟新聞出版社出版), 《爆買之後他們將瞄準哪?》,《中國精英嚮往日本》等。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