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邦富的日本管窺 (239)日本中文媒體建議粵港澳向東京灣學習

2019/03/01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莫邦富:多年前開始,我就在日本媒體以及各種演講會上提出「中日經濟交流出現從硬體為主轉為軟體為王」的觀點。隨著時間的推移,欣喜地看到越來越多的旅日新華僑和華人注意到並接受了這個觀點。

 

     最近,日本《中文導報》社長兼總編輯楊文凱作為海外代表列席參加廣東省政協第十二屆2次會議時,向會議提交了書面發言,提出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與東京灣互相學習借鑒的建議,可以説這就是一篇反映出中日經濟交流出現從硬轉軟傾向的好文章。

 

     文中説,目前,以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為主的灣區經濟是城市化、規模化、集群化的代表,是人流、物流、資金流、資訊流的高度聚散地,也是現代化發達經濟體的象徵。與世界三大灣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在區域優勢、經濟體量、人口規模、土地面積各方面已能望其項背,但是在每人平均發展水準、城市化精細管理、高品質人文生活品質、開放式創新所需要的自由環境等方面,尚有不少差距。

 

      文章回顧東京灣區形成崛起於20世紀60~90年代,依託一都三縣的人口密度,環繞東京灣展開京濱和京葉兩條工業帶,憑藉先進製造和科技實力成為第三個世界級灣區。

  

     東京大灣區人口規模達3800萬,粵港澳大灣區為6671萬人;東京大灣區面積13556平方公里,粵港澳大灣區面積43300平方公里;東京灣區的GDP約為1.5369萬億美元,每人平均4.1萬美元,粵港澳大灣區的GDP約1.4萬億美元,每人平均2萬美元;2016年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增速達7.9%,高於紐約灣區的3.5%、東京灣區3.6%、舊金山灣區的2.7% 。

 

    


     文章認為從東京灣的發展經驗來看,以下幾點值得借鑒。

 

     首先要堅定不移地以製造業為中心來合理佈局,協同發展。

      

     東京大灣區是著名的産業灣區,集中了包括鋼鐵冶煉、精密工具機、電子産品、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機械、電子、汽車、造船、現代物流等産業,成為全球著名的工業産業帶。在專業分工方面,千葉為原材料輸入港,東京主營內貿,橫濱精於外貿出口,川崎為企業輸送原材料和製成品。

 

     東京中心城區則強化高端服務功能,重點佈局了高附加值、高成長性的金融等服務行業,吸引總部經濟,打造奢侈品生産業和文化娛樂産業。東京集聚著50%的銷售額超過100億日元的大公司和30%以上的銀行總部。

 

     目前東京大灣區擁有世界500強企業38家,是擁有17家世界500強企業的粵港澳大灣區的2倍以上,突顯了製造業強勢。

 

     其次追求産業和經濟規模,堅持發展,做大做強。

 

     以東京為中心的首都圈區域,今後還有可能擴大到茨城縣、栃木縣、群馬縣、山梨縣,人口會達到4393萬人。

    

     東京大灣區60多年來一直保持龍頭地位。在經濟體量上,東京都的GDP近一萬億美元;2014年首都圈的GDP為1.6167萬億美元,超過了南韓的經濟總量。東京集中了日本近三分之一的人口,GDP也佔全國的三分之一以上。

 

     再就是構築互通互聯的交通網,不遺餘力地打造大進大出的便捷通道。

 

     環繞著巨大的東京灣,東京大灣區擁有東京港、橫濱港、千葉港、川崎港、橫須賀港和木更津港等六大港口以及數個專業碼頭。這六大港口與羽田、成田兩大國際機場,還有東海道、北陸、上越、長野、東北等新幹線,以及東名道、中央道、川越道、東北道、常盤道、京葉道、灣岸道等數條放射狀高速公路一起,構成了東京灣區與日本國內和全球主要城市之間的海陸空立體交通網,為人流、物流的大進大出提供了有力支撐。

 

     第四、建設城市群,疏解城市病,注重精細化管理水準。

      

     東京灣發展過程中形成了東京、橫濱、川崎、千葉、船橋、大宮等大城市和市原、木更津、君津等工業重鎮,以及鐮倉、川越、佐原等歷史文化名城和眾多中小城市組成的大灣區。

 

     東京灣作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大都市圈,「城市病」卻最少。日本全國的人口密度是340人/平方公里,東京都人口密度是6200人/平方公里,而東京市中心23區面積僅有627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為1.5萬人/平方公里,有的區甚至超過2萬人/平方公里,世界少有。

 

     為了對應高密度人流的聚集、疏散、移動等問題,東京大灣區大力發展公共交通,由地鐵、電車、懸浮列車等組成的電車網路之密集之精準,冠蓋全球,成功解決了「最後一公里」的問題。

 

     這份書面發言最後還提議有效利用旅日華人的人才和力量,搭建兩大灣區的交流渠道。

 

     長期生活和工作在東京大灣區的新華僑華人有40多萬,旅日時間超過30年,他們擁有的知識、經驗、人脈和資源,是兩大灣區之間展開最直接的交流和溝通的橋樑,有助於展開深入的交流、借鑒及互相啟迪。

 

    

     莫邦富 簡歷

    上海出生。曾下鄉黑龍江生産建設兵團。上海外國語大學日語專業畢業後,曾在該校任教。1985年留學日本,在日本讀完碩士、博士課程。現在是旅居日本的華人作家、評論家。

    

    

    

     本文代表個人點,不代表日本經濟(中文版:日中文網)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