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鮮鮮鮮(103)日本人變懶惰了嗎?

2019/03/13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劉黎兒:日本人給世界的印象就勤勉,亦即勤勞努力,日本人所以能成為世界先進國的被認為是上班族都是不斷向前衝的「猛烈社員」,對工作熱心。但美國民調及人才顧問的公司蓋洛普(Gallup)一年多前公佈調查結果顯示日本社員對工作關心度非常低,充滿熱情的社員不過6%,調查對象139個國家排名132,令人驚訝,懷疑是否日本人變懶惰了?最近安倍首相推動的工作改革,是否應該設法先提高工作意願,只是縮短工時是否不夠,或許只會讓日本社會全般越來越沒勁了?

 

   

      蓋洛普的調查顯示日本企業內「愛做不做的社員」高達70%,製造各種問題的「對周圍散發不滿的沒勁的社員」達24%,這些人不僅作為員工的價值低,而且還給周邊的人帶來不良影響,許多專家認為日本最近許多企業事故或産品缺陷乃至喪失顧客等都是因為企業裏有許多如此扯後腿的問題人物。

 

      這樣的日本人跟至今世界想像日本人以公司為家,被稱為「會社人間」甚至「社畜」,對公司的歸屬意識非常高,但現在日本的確不再那麼愛公司,似乎還有意地降低自己對公司的歸屬意識即使命感,故意跟公司保持點距離,或許是過去高度成長期的一種反動,也因此許多人比較強調自我,不想走集團主義路線,不想繼續當世界心目中的「典型的日本人」了。

 

      相對於日本,美國充滿熱情的社員反而有32%,認為對公司的使命感及目標,會讓自己覺得工作很重要,比日本人,對公司更會透過各種自我啟發而産生歸屬意識;也有專家認為日本在1960~80年代經營非常成功的,因此各國反而爭相效倣日本的命令與管理手法,但Y世代(1980~2000年出生的千禧世代)則比較重視自己的成長。

 

 


     以前常被稱為「工作中毒」的日本人真的對工作欠缺熱情嗎?的確有許多日本朋友或在日本企業工作的外國朋友都常表示,並沒看到那麼多工作狂,的確也常聽到有人抱怨自己在公司裏做自己不想做的工作,即使身為正式員工,領的薪水比非正式臨時雇用的人多很多,但常抱怨自己的才能未能有所發揮,認為是公司這樣的組織扼殺了自己的才能,也因此現在還不是使出渾身解數來打拼的時候等等。

 

   

   這或許也未必全只是不當的抱怨,最近因為AI及自動化,許多工作逐漸消失,更多人被轉換到行銷營業等跟自己原來專長無關的部門,不但做不好,而不滿或絕望的情緒還會感染職場,自己沒勁不説,也會讓大家都跟著提不起勁來。

 

      因此日本人未必是變懶了,而是跟過去不同,不會再很認命地只是服從上司的命令,不會勉勉自己去為了不合理的事衝鋒陷陣的,也因此日本企業裏上司跟部下的關係也只好改變,上司必須跟部下一體化,一起企畫,一起得出成果來才行,而且上司必須理解每個部下的專長,才能人盡其才,也就是日文所説的「適材適所」才能紓解許多人無法發揮能力的遺憾。

 

      日本社會因為至今的教育方式,很難培養能力特別突出的人才,但卻因有高度默契而團隊作戰能力很高,而達成了經濟成長,但是進入平成時代,泡沫經濟崩潰,企業為追求當下效率,許多企業從90年代開始引進成果主義,要求個人提高業績,但並非每個領域都能一直提高業績,好壞差很多,企業內部原來的人際關係崩潰,不但沒默契,社員間形成相當對立的關係,無法愛同事也無法愛公司,出現「職場冷卻化」現象。

 

      當然許多業積不錯的社員或許在追求成果過程中有許多粗糙乃至違法作為,很容易因此遭到舉報,也因此許多企業內部反而出現不要太有表現才好的氛圍,也認為自己默默努力,許多成果不是眼前看得見的,上司及公司也不注重,越來越沒勁,只求自保,混口飯吃的社員才會多起來。

 

 


     許多企業雖説鼓勵創新及變革,但排斥異質性的習慣還殘存著,社員如果真的積極提出企畫,實際上還會被認為是對上司及公司的批判,連許多高層領導都不敢對社長説什麼,底層的社員更是不敢積極提案,社員不敢太突出,也因此社員越來越重視自己的時間,花費時間去取得各種資格,或利用企業資源提升自己,便於未來獨立或跳槽。

 

 

     比起別的國家,日本企業還是終生雇用制度保存比較多的,許多社員只要做些無傷大雅的例行工作也還不至於被裁員;以前日本社會是因為終生雇用制度讓社員安心,一生以社為家,非常勤勉地想對公司有所貢獻,但現在終生雇用成了可以讓對工作喪失熱情的絕大多數社員繼續混的依靠,以企業而言,生産力不斷降低。當然日本經濟低迷,在怎麼拼命工作,薪資也無法上漲,這或許也是士氣很難提高的原因。

 

      有些企業如Panasonic(松下)為了提高士氣,提高生産力,因此引進「社內複業」及「社外留職一年」,也就是可以依照社員希望而在其他部門兼職或是留職去別的企業工作看看,想促進社員成長,提升他們對工作的熱情,也是解消大企業內溫存大量沒有幹勁的社員的工作改革,這或許是日本企業包容各種不同人才、不同工作方式的嘗試,否則大企業內無所事事的所謂「社內失業」的人很多,是個人、企業乃至社會的損失。

 

      但大部分企業還很難做到如此,現在都只能跟著縮短工時的工作改革走,沒想從根本來調整,或許很難喚醒社員的挑戰意願;此外,許多比較保守人士還主張日本員工士氣低,是因為現在對於「性騷擾」「職權騷擾(霸淩)」過度敏感,尤其日本政府最近打算把企業禁止職權騷擾法制化,才會造成職場冷卻化,員工無法打成一片,但這只是讓弱者來承受職場暴力的不合理現象,也會因此而導致士氣及生産力低落的;雖然喚起社員工作意願很重要,但不能重蹈覆轍的。

 

      日本社員沒有幹勁、愛做不做,看來並非日本人變懶了,而是需要從業務內容調整、獎勵新企畫,改變成果評價方式以及促進理解企業方向性等等來提高工作熱忱,只是縮短工時或許會讓人錯覺日本人的確不如以前勤快努力了。

 

劉黎兒 簡歷 

旅居日本的資深媒體人與知名作家。台灣大學歷史系,後進入臺大歷史所,1982年赴日,曾擔任《中國時報》駐日特派員、東京支局長,現為專職作家,在多家報紙雜誌如《蘋果日報》、《自由時報》、《今週刊》等撰寫專欄;書寫對象包括日本政經社會議題、都會兩性關係、職場文化及生活文化的觀察與解析乃至文學評論等,相關書籍35冊;小説則有「棋神物語」等。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