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鮮鮮鮮(132)日本人原本就是世界最愛戴口罩的

2020/05/06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劉黎兒:新冠病毒蔓延,讓世界從某種程度的和平、穩定狀態變成似戰爭狀態,連日本首相安倍都在見媒體人時也終於承認這是世界第三次大戰!所有社會生活與國際交流等都面臨危機與威脅,因為人類面臨生命危機,與病毒不斷抗爭,病毒看不見,個人最大的防衛方式就是戴上口罩,以及不斷洗手消毒,日本從416日除了原本已指定的東京等7都府縣外,也對各縣也都發佈了緊急事態宣言,地方也開始自肅(自律)不外出,而且連確診人數很少的鄉鎮也開始戴起口罩來了,看來瞬間又會回復到世界戴口罩人口比例最高的國家吧!

 

戴了口罩較安心(東京都練馬區,劉黎兒攝影)

      日本這次因為政治或經濟原因導致連國民對新冠病毒的警覺不足,很晚才開始防疫,而想要戴口罩時,口罩在一月、二月時都被掃光了,到處都買不到,雖然日本政府也有努力想增産,不過對全民都戴口罩的絕對需要量有些錯覺,也沒理解日本至今每年8成的44億個(2018年)口罩是從中國、台灣等進口的,其他11億個才是日本國産的,3月時幾乎沒有進口的,只靠日本國內月産3億個是不夠的,因此到處買不到口罩,甚至醫護人員也沒口罩,身陷危險之境,直到進入4月開始有各種民間業者加入生産,或許到秋天終可月産到8億個!

 

      現在因為新冠病毒,歐美等原本不戴口罩的國度也開始戴了,口罩普及的歷史原本就是跟傳染病大流行的歷史重疊的;在世界日益熾烈化的口罩戰爭中,如果日本月産8億個,那算是可以自給自足而安心點了!

 

      日本人原本就是世界第一大口罩消費大國,只要天冷,或流感盛行時,抑或花粉季節,日本人都會戴口罩,而且日本人在地下鐵或公共場所戴口罩是擔心自己感冒或身體狀態不好而感染了別人、污染了空氣,是非常感人的公共道德,跟現在大家怕被病毒的口沫傳染而戴口罩的意義是完全不同的!

 


  口罩的日文叫「マスク(mask)」,顯然是外來語,日本口罩基本上是明治時代以後引進到日本的,不過日本自古在祭神儀式裏也有避免自己污穢的呼吸污染祭品等而用榊葉或和紙掩口來進行奉仕的習慣,或許因此很容易就接受了口罩吧!

 

西班牙流感時日本衛教海報已經大力強調不戴口罩是不要命的行為

(居住在高雄的日治時期文物蒐藏家劉明財先生提供)

      歐美用口罩比較是專業性質如工廠防塵或醫療防菌等,個人或家庭用較少,日本原本雖也是明治以後在工廠或採礦等防塵用為主,但是1918年西班牙流感,日本許多衛教海報,都已經教導要勤漱口以及如何戴口罩,像是「不戴口罩,不要命的傢夥!」等,許多百年前的海報,現在也還適用!當時海報顯示的都是黑色口罩,也因此日本曾發生北海道的學校不准學生戴黑色口罩上學,只準戴白色的,除了凸顯許多既有校規的荒謬外,也顯示有些教育界人士的歷史涵養不足!

 

      西班牙流感,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顯示,當時約20億人的世界人口裏有2530%感染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打不下去也是因為流感病毒作祟,疫情讓戰爭強制結束,但也帶來毀滅,日本在19181920年間約2400萬人感染、約40萬人死亡,當時日本人口5600萬人,換算現在人口則死亡人數達90萬人,但或許因為戴口罩而很多人得救,日本也因此有在日常生活離戴口罩來預防疾病或是預防不傳染給他人的習慣!其後1923年的關東大震災時,日本口罩的需要也大為提升!

 

       我出身的台灣這次在新冠肺炎猖獗狀態下,防疫成功,因素非常多,當然其中跟很早全民就戴口罩有關,戴口罩的近因雖然是2003SARS的慘痛教訓,但遠因是日治時代教育也不斷宣導口罩的使用,像是1940年代報紙《台灣日日新報》上常見説明戴口罩的報導、插圖等,表示用在人群聚集處、多塵處或自己有咳嗽時都適合戴口罩等,當時或許是為了預防流行的腦炎而宣導的!台灣現在70歲前後的人,即使沒受過日本教育,也都還記得小學打掃教室會戴口罩,可見公共衛生概念深留人心!

 

     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也都戴口罩,不僅流感期間,防患沙塵、花粉等也都戴口罩,或是1995年阪神大震災或2011年東日本大震災等,也都看到日本人戴口罩;許多日本人把口罩當作家常備的必需品,也因此這次鬧口罩荒時,很多日本人在家中找到一些過去貯存的備用口罩而欣喜若狂!

 


      口罩除了實際的防護作用外,也是心理上重要的守護符,有口罩就有安心感,尤其是當下若不戴口罩四處跑,到處都會讓人覺得這人沒有基本公共道德,東京也出現有便利商店貼出希望客人戴口罩再進店;走在路上,如果對面走來的人沒戴口罩,的確也會讓人不安,畢竟沒戴口罩,傳染的危險度高太多了!

 

用了466億元發給日本每戶人家二個紗布口罩的風評不佳(劉黎兒攝影)

      但口罩會遮住表情,聽不清楚對方説的話,因此發生溝通上的困難及人際關係的摩擦等,造成誤解,也因此有些外資公司都不讓員工戴口罩接客,像日本麥當勞到2月底都還表示員工戴了口罩會讓客人無法看見笑容而不肯讓員工戴,引起國際矚目及批評,認為有損員工維護健康生命的基本人權,其後才告改變!

 

      日本在明治時代引進時的口罩是銅線上挂布,其後為了防寒也有毛織或皮製口罩等,1950年代才有紗布口罩,而1973年起現在最普遍不織布的折疊式口罩登場,2000年起還有比較立體而不沾口紅等更為先進的立體或超立體口罩登場,不織布口罩成為主流;不過現在大家都想要是有防病毒濾網的不織布口罩,也因此安倍首相花了466億日元發給日本人每戶兩枚紗布口罩的風評不好,認為早該拿這筆錢來投入更有防病毒效果的不織布口罩生産。不過在口罩供應依然不足狀況下,許多日本人趁居家期間,自己手工製作各種口罩來代用。

 

      戴口罩大國的日本,過去被認為是一種奇觀,但現在世界各國的人都帶起口罩了;日本這次戴口罩有點晚了,但防疫總算還是很快就上軌道,或許是公衛概念原本就相當深化有關吧!

 

劉黎兒 簡歷 

旅居日本的資深媒體人與知名作家。台灣大學歷史系,後進入臺大歷史所,1982年赴日,曾擔任《中國時報》駐日特派員、東京支局長,現為專職作家,在多家報紙雜誌如《蘋果日報》、《自由時報》、《今週刊》等撰寫專欄;書寫對象包括日本政經社會議題、都會兩性關係、職場文化及生活文化的觀察與解析乃至文學評論等,相關書籍35冊;小説則有《棋神物語》等。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