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鮮鮮鮮(135)大感染時代如何旅遊?

2020/06/17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劉黎兒:新冠肺炎的亞洲疫情已逐漸平穩,各地雖有第二波,人數比較少,似乎還能控制,但全球尤其南美等還方興未艾,只是至今培養了旅遊熱情與習慣的人們已經開始想去旅遊,法國等歐洲國家等開始試行互惠解封,日本也從8月起嘗試對4國作有限度的商務解封,國內則是6月19日解除跨縣自肅,但看起來跨國旅行還不大可能真的全面動起來,世界旅遊組織(UNWTO)在5月評估2020年國際旅遊人數會比前年度少58~78%,也因此在大感染時代的旅遊或許將會有相當不同的面目!

 

日本各地觀光設施都要求戴口罩及消毒雙手(?木縣那須町,劉黎兒攝影)

  在新冠之前,我有些台灣的朋友拼命去不同國家旅遊,只是想在護照上蓋滿100多個國家的印章,雖然也是一種旅遊,但跟旅遊的本質多少有點偏離,幾乎只是為了旅遊而旅遊;或也有朋友因為經濟充裕,退休後幾乎每個月都到外國旅遊,或許也是社會地位的展現,我雖然樂意在東京接待這些朋友,他們看到許多我已經習而不見的日本,可以互相長見聞,不過人數很多且訪日相當頻繁,多少有點負擔,今年沒有很多朋友來,也算獲得一個大假期,或許今後大家動輒出國旅遊的習慣,會因為這次新冠而有所調整。

 

      日本政府觀光局發表指出,2020年4月訪日外國人人數較去年同期少了99.9%,但日本目前對於自己的疫情也還多所不安,即使開放也暫時有點限度,許多日本旅遊專家也認為外國觀光客回日本還需要一兩年的時間吧!雖然外國觀光客在去年為日本帶來了4.8兆日元的收入,但另一方面,原本會出國去觀光的2000萬日本人以及他們在國外花掉的3兆日元,也可能會回頭花在國內,也因此許多觀光景點的接客方式會比較注重日本人觀光客,不會老是只針對外國觀光客,反而忽略了原本在金額上也佔了8成以上22.1兆日元的日本人觀光客。

 


      旅遊能增長見聞、體驗且紓解身心壓力,親近大自然或文化遺跡等,享受不同口味的美食以及各地人情,也因此人只要有旅遊經驗,就很難忘記旅遊的美好感覺,旅遊的熱情很難消失,就像中國一解封就有1億5千萬人出門旅遊一樣,台灣或日本也都出現類似狀況;像14日的週日,雖然日本全國地區跨縣自肅還沒真的取消,而且是雷雨交加的天氣,但各處名勝地擠滿了客人,好不容易的週末,大家都迫不急待地出門作小旅行,也燃起壓抑已久的旅遊熱情!

 

外國旅客擠爆京都的狀況短中期不會再看到了(劉黎兒攝影)

      不過這些旅遊還有些特點,尤其在日本,基本上大家即使跨縣,也還是沒有跑太遠,比起搭公共交通工具,還是自己開車居多;除非住宿的旅館、飯店能維持相當的寬鬆,迴避防疫最忌諱的三密(密度、密閉、密切接觸),許多人暫且還是當天往還。

 

      也因此短中期內旅遊的第1個特點是「近、短」,到遠處長期停留的旅遊減少,這其實是非常好的旅遊,許多人重新認識原來自己居住地附近就有如此精彩的好景點,增加對自己家鄉或居住場所的理解以及愛情。

 

      在日本的旅遊許多地方店家擔心會有感染的第二波、第三波,也格外慎重,許多旅館減少接客人數,像是有原本接5組客人的小旅館改成只接1組客人,這樣客主都安心;許多旅館也用分艙分流方式,讓客人在停留期間不會跟其他客人一起用餐、泡湯,彷彿以前專供偷情幽會的旅館般,借此減少不必要的接觸與感染可能,也因此今後旅遊的第2個特點是「少」,也就是少人數,過去大批團客載來載去的蜻蜓點水般的旅遊型態短中期內還不會恢復!

 

      日本疫情尚未全面平息,即使國內旅遊開始恢復熱氣,但各地景點設施都很注重清潔衛生,除了人數限制外,許多設施如餐廳、美術館等也是入內必須戴口罩以及消毒雙手等,其他許多國家也有類似的舉動,如新加坡觀光局也在推「SG Clean」認證;旅遊除了快活之外,更要安心安全,今後「清潔」的重要性跟治安一樣,是第3個特點,這項基本特點已經被遺忘多年,因為新冠,將成為最重要的基本需要。

  


      至今許多國家如日本、義大利等都因為有大量外國觀光客湧到而造成許多自然與文化的破壞,當地居民都紛紛表示不歡迎觀光客或設立各種限制與罰條,這是所謂的「超限旅遊(overtourism)」的問題,過度的觀光開發與消費,超出旅遊地的負擔,世界旅遊觀光協會(WTTC)2019年6月公佈一份在未來10年內將面臨「超限旅遊」現象的11個城市名單,前三名是馬來西亞吉隆坡、土耳其伊斯坦堡、菲律賓馬尼拉。

 

或許在明年櫻花盛開時京都等各地名勝還能維持相對的寧靜(京都東寺,劉黎兒攝影)

      事實上日本的京都、鎌倉、奈良等古都,或是自然景觀豐富的北海道、沖繩等連續發生許多「超限旅遊」問題;日本近年為了引進外國觀光客而不斷衝刺,已經造成許多破壞與衝突,現在因為外國觀光客暫時不會大批湧進來,正好趁機慢慢規劃,將各景點打造為永續觀光之地,好好珍惜原有的文化傳統與自然,「永續」會是第4個特點。

 

  此外,趁機透過許多智慧手法展現許多至今不大為人所知的地方的魅力,才不會過度集中,不但環境吃不消,過度密集也會造成傳染散播;日本人稱沒人去而實際上蘊含無限的好去處為「穴場」,最早的原意是釣魚時不為人知,卻可以釣到大魚的私房好地方,亦即能獨佔的私房景點,大家不要老去幾個老掉牙的景點人擠人,今後一年多,不論哪個國家都是「穴場旅」的時代,「穴場」的發現,也會是後新冠旅遊的第5個特點!

 

      後新冠時代許多工作或需要被網路、數位取代,但是旅行的五官體驗,不是在網路上神遊就可滿足的,但趁著跨國旅遊暫緩期間,人們可以好好想想到底自己真正想要什麼樣的旅遊,不需要為了旅遊而旅遊了!

 

劉黎兒 簡歷 

旅居日本的資深媒體人與知名作家。台灣大學歷史系,後進入臺大歷史所,1982年赴日,曾擔任《中國時報》駐日特派員、東京支局長,現為專職作家,在多家報紙雜誌如《蘋果日報》、《自由時報》、《今週刊》等撰寫專欄;書寫對象包括日本政經社會議題、都會兩性關係、職場文化及生活文化的觀察與解析乃至文學評論等,相關書籍35冊;小説則有《棋神物語》等。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