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鮮鮮鮮(136)防疫真的可以看出縣民性嗎?
2020/07/01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劉黎兒:日本從6月19日起跨縣的移動解禁了,雖然必須慎防新冠病毒第二波來襲,但日本人已按耐不住,非常興奮地開始到別縣去旅遊了,這大概是日本人史上最意識到「縣」以及「縣界」的時候了,因為從3月下旬起,有些縣對進入該縣的外地客測量體溫,或如大阪跟滋賀還發表互不往來宣言等,電視上每天報導各縣採取不同的措施,每天確診人數也都以縣為單位發表,各縣道府知事相繼在電視登場發表防疫作法,或描述縣民如何防疫等,電視也不斷推出縣民性相關節目,也趁機介紹各地縣民性格、價值觀,網路上也成了最熱門話題,曾好像防疫與縣民性不可分,果真如此嗎?
![]() |
日本各地方透過各種祭典培養了"縣民性"(青森縣八戶的三社大祭,劉黎兒攝影) |
這次所有防疫成果中最令人意外的是大阪,尤其在緊急事態宣言發表後,關西2府4縣自肅(自律)減少外出成果從數字上來看,一向被認為比較不優雅而好誇張、不拘小節的大阪人居然做的最好,跟到6月下旬連日還確診超過50人的東京比起來,同樣都會,績效也大不同,大阪府知事吉村很得意地表示「都會規模不同(東京都1400萬人,大阪府880萬人)之外,大阪人雖被説是自由人,但遇到災害或危機管理時就有團結一致的縣民性!」
這樣的説法,有幾分對,不過我覺得也是因為吉村上台後,大舉關閉公立醫院及保健所、大刪醫療設備預算,搞到大阪醫生只能穿垃圾袋當防護服而向國際求救,盼望捐贈塑膠雨衣給他們,也讓大阪人發現大阪醫療如此窘困,如果不好好自肅(自律)防疫,中鏢確診就慘了,大阪人很現實,不會虛與委蛇,連夜世界也努力採取許多防疫手法像是陪酒女性不轉臺且登記客人聯絡辦法等,大阪人協調性的確很高,很會「讀空氣」,觀看時空氣氛,不會搞砸事情來惹人討厭,或許因此防疫成果不錯吧!
![]() |
滋賀縣民被認為認真踏實,也有批判精神(滋賀縣彥根城與彥根貓,劉黎兒攝影) |
相對於大阪印象中比較高雅的京都與神戶,就不同,也有專家解讀認為京都男人原本就喜歡群聚作樂,而京都女人凡事都講究章法,面對疫情比較不靈光等;我認為或許跟京都人氣質有關,但京都人長年有侍候貴族乃至外國旅客,是有相當臨機應變能力的,不過跟金澤一樣都是觀光産業都市,很難徹底減少外出吧!另一方面,京都隔壁的滋賀縣則被認為是冷靜、認真而踏實,也有日本最嚴格的倫理観,批判精神很強,或許因此表現不錯吧!
關西地區,我覺得其實防疫最好的是和歌山縣,和歌山縣從2月底就不遵守日本政府不篩檢及不積極治療輕症病患方針,獨自積極展開PCR檢查,檢查比率曾一度是日本最高的,我覺得除了縣知事明快地決斷外,也是該縣縣民性格所致吧!該縣是「樹之國」,全縣8成是森林,有相當神祕性,而且從平安時代開始,就有參拜高野山及熊野詣等信仰,也因此有世界遺産「紀伊山地靈場、參詣道」,縣民原本對自然懷有畏怖,精神性較高,一切不慌不亂,非常有餘裕,此外也因為和歌山接近關西機場,最早的醫院內感染也發生在和歌山縣,因此放手大作篩檢!比較重視義理人情的兵庫縣支援自肅在家,覺得趁機加強家族牽絆關係非常不錯,每縣都有自己去面對疫情的想法!
許多知事發表了縣民性與防疫的關係,像是零確診的岩手縣縣知事達增拓也認為是縣民認真慎重所致,當然岩手縣原本是南部藩,居民忍耐力強,但零確診主要是岩手縣原本人口密度低、中國觀光客人數少等都有關係吧!東北幾縣居民原本認真,也因地緣關係,全般而言,是疫情較不嚴重的地方。
防疫過程中,縣知事間的線上視訊會議不斷被報導,許多人透過知事來判斷縣民性如何,其實也會發生誤差,因為很多知事其實並非當地出身的,而是因為歷任官僚或國會議員、大臣等而當選的,如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是兵庫縣人,防疫對策搶先中央一步而深獲好評的北海道知事鈴木直道則是埼玉縣出身的,一直在埼玉縣受教育,類此例子不少,不過知事雖然無法顯示縣民性,但可以想像選擇這樣的人當知事的當地人的氣質與想法。
![]() |
東京是人口1400萬的都會,週末也有許多人出門(赤羽車站,劉黎兒攝影) |
縣民性是一種很抽象的論斷,或許當地居民透過各種節慶、聚會或自然環境、歷史文化淵源,的確會培養出不同於他縣的一些潛在的特性,或許在各種交流場合裏,很適合拿來當話題,有時也可以攀些「老鄉」關係,促進商談成功,而且許多同縣人在異地如都會的東京或大阪相遇,帶著濃厚的鄉音説話,的確會有親近感,也就是同鄉的確會産生認同與連帶感!
(但縣民性否有道地,則因人而異,)比起談論學歷、收入等會出現優劣差距,談論縣民性較無傷大雅,也必須小心過度強調地緣特性,有時也會造成排外與霸淩,像許多人喜歡諷刺埼玉縣「無個性是唯一的個性」,而埼玉人也自好自嘲,但事實上埼玉人鈴木知事就表現的很有個性,以一種性格論斷百萬乃至千萬居民,原本就不大可能而容易搞錯的。
因為防疫,日本各地方除了愛鄉情緒強化外,對於外來訪客曾出現相當嚴重的排拒意識,發生專找外縣市車牌車麻煩事件如丟石頭、臭罵、噴漆或刮線等;有網路保險公司在5月下旬的調查,顯示7成的人不歡迎外縣市訪客,甚至認為此時跨縣移動者人格本身有問題等,反外縣市意識很強;攻擊外縣市車輛,雖是全國各地普遍現象,但最初發生而被報導的幾縣就被認定縣民性陰險等,有失公平;我自己很愛看縣民性相關節目,或許以偏概全是人的本性,只是談論縣民性偶而也會帶著歧視眼光,必須多加小心呢!
![]() |
劉黎兒 簡歷
旅居日本的資深媒體人與知名作家。台灣大學歷史系,後進入臺大歷史所,1982年赴日,曾擔任《中國時報》駐日特派員、東京支局長,現為專職作家,在多家報紙雜誌如《蘋果日報》、《自由時報》、《今週刊》等撰寫專欄;書寫對象包括日本政經社會議題、都會兩性關係、職場文化及生活文化的觀察與解析乃至文學評論等,相關書籍35冊;小説則有《棋神物語》等。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