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生:中國企業只能學三星而不是蘋果

2012/07/13


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
   日經中文網村山宏最近獨家採訪了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先生。李東生認為中國企業不應效倣美國蘋果那種只有品牌沒有工廠的經營方式,應該借鑒南韓三星的經驗。中國企業需要自己的品牌,也需要自己的工廠。在第一季度全球的液晶平板電視市場上,TCL在數量上排名全球第五位,從採訪中可以看出李東生眼中的未來TCL。

記者:中國企業能不能象台灣公司那樣把自己的品牌和工廠分開經營?

李東生:中國是一個很大的經濟體,中國市場也很大,所以中國大陸企業的大部分都是以自己的品牌業務為主,像TCL、海爾、聯想都是做自己的品牌,這個和台灣的鴻海、仁寶不太一樣。他們是代工的企業,這是由於中國大陸的經濟結構和市場結構決定的。在産業鏈裏面有些企業只是做産品的一段,蘋果甚至連産品生産都不做,找別人做。中國大陸企業採取這種模式是很難繼續的。

       看過去十年,在消費電子領域表現最好的有兩個公司,一個是南韓的三星電子,另外一個是美國蘋果。對於中國大陸企業來講,可能更多的要學三星。三星持有整個産業鏈,從面板、半導體、到材料、到組裝,再到品牌市場推廣,整個一體化,中國大陸企業可能也會更多借鑒這種模式。

       這種方式投資風險雖然比較大,但是對中國大陸企業來講其實我們並沒有別的選擇。因為我們在進行創新當中,中國大陸企業要想産生像蘋果那樣技術創新能力特別強的公司,還是很不容易的,所以更多的還要靠綜合的競爭力去和對手競爭。要綜合競爭力去競爭的話,恐怕關鍵的環節有缺失的話,對競爭能力就會有影響。

       最近你會發現中國的聯想,他原來一部分生産是外包的,最近也開始搞自己的工廠,和台灣的仁寶在中國大陸建立一個很大的工廠,大家都回到一個比較傳統的模式。沒有人敢去學蘋果,除了蘋果之外,好像也沒有哪一個企業能夠成功的。飛利浦在後期把很多加工生産業務外包,最後只做品牌,沒有做成功。台灣的宏碁和華碩雖然沒有工廠,做品牌業務成功了,但是我們看到宏碁的成功還不是很確定。你看這幾年宏碁的表現也是在一種波動當中。

記者:TCL有沒有計劃擴大其他業務?

李東生:
平板電腦是TCL行動通訊公司的其中一個産品,今年做的量還不是很大,未來有機會還是希望這個産品的生産做得更大一些。因為現在來看的話,平板電腦的運用越來越廣泛,使得各種消費産品也會變成一個個人的一種商務的終端,它可以取代一部分原來那個筆記型電腦的功能,所以包括很多商務機構現在都把這種産品的採購來取代原來的筆記型電腦,所以這個産品是很有機會的,不過競爭也是很激烈的。但對於企業來講,如何能夠做得比別人更好,這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因為我們在這個産業已經有相當的基礎,不可能再去考慮別的産品。


廣交會上TCL的展臺
記者:跟日本公司的合作情況怎樣?有沒有代工?

李東生:TCL和日本的一些公司已經有合作。東芝、索尼,還有松下,都有幫他們做産品代工。主要是電視機,還有BD(籃光),現在開始做音響。目前合作量比較大的是東芝。東芝有電視機、DVD和BD。目前我們希望能夠擴大業務,這要取決於東芝在全球市場佔位的情況。因為代工業務我們是被動的,主要是看東芝。

      日本企業擴大代工業務對於中國企業來講是一個機會,我們能夠把代工業務做得更大一點。因為中國企業在效率、速度還有成本控制方面是有一定的優勢的,所以我們會積極地去找這樣的機會。TCL也準備把代工的業務作為一個獨立的企業部門,這樣的話能更加好地協調和客戶的關係,不然的話TCL品牌和客戶的品牌在市場上還是有點競爭。我們在考慮把它分開。我們計劃是準備明年把代工的業務獨立的分開,這樣的話就會合作得更加順暢。因為代工業務除了日本企業之外,我們也幫歐州的飛利浦代工,主要是DVD和BD(藍光)。

       目前我們還沒有在日本市場推出自己品牌的計劃,因為我看到你們競爭力最強的是彩電和手機。日本彩電市場今年非常不好,我覺得應該不是一個推廣自己産品的機會。在找一些手機的機會,但會更多考慮和日本廣泛合作,用代工的方式幫日本公司來供應産品,這樣會比較可行。

記者:聽説TCL要建自己的液晶面板工廠。

李東生:
液晶面板原來全部是要靠南韓和台灣進口。我們今年會建成液晶面板的工廠。新的工廠建好之後,我們預期液晶面板的自己率明年將能夠達到60%左右。液晶面板我們投資了245億人民幣。

       我經常會被問到為什麼會投資賺錢不是很大的液晶?其實這一個産業是一個週期性的,在過去的十多年,液晶面板發展很快,做得好的公司,有競爭力的公司應該説還是能夠賺到錢的。在之前中國是沒有自己的面板工廠的,而中國是全球彩電生産量最大的國家,包括我們自己品牌,包括日本、南韓企業在中國設立的工廠,中國彩電的生産量大概佔了全球彩電船舶量的一半以上,但中國沒有自己的面板工廠,這樣對於我們企業自身在競爭力的提高會有很大的制約,也會影響中國整個電視機産業的競爭力。目前在中國的液晶面板廠,如果是用於電視機生産的,現在是有三個廠,除了TCL之外還有京東方,另外還有中電熊貓。從這三個企業目前形成的産能來説,還是不能完全滿足中國國內市場的需要。

記者:在日本、南韓、台灣,液晶面板已經開始沒落了,他們正準備生産OLED(有機發光二極體、有機EL)。

李東生:我們已經有這個考慮,有機發光體、氧化物半導體,未來都有機會逐步取代現在的液晶技術。但是我覺得過程應該會沒有那麼快,對電視機來講沒有那麼快。我認為OLED技術未來首先會用在中小屏,象智慧手機和平板電腦什麼的,用在電視機方面的,目前還看不到時間表。因為做大螢幕,一個是成本很高,另外一個是有些技術問題現在還沒有完全解決,所以目前我們看不到哪家電視品牌在批量生産OLED的電視機。所以我認為OLED在電視機的運用將會有相當一段時間。也許下一代産業技術可能會由氧化物半導體技術再加上OLED的技術的結合會有機會用在電視機上,但這個時間可能會比較長,需要多長時間現在確實不太好估計,目前用在電視機方面的應用,有些技術還沒有解決。

        我們得到的消息是還沒有哪一家廠準備批量生産32英吋以上的OLED産品。有些企業已經把這些産品技術的樣品做了展示,三星、LG都有這樣的OLED産品的展示,但是目前據他們自己説還沒有到能夠工業化生産的階段,明年不知能否做到,做也許是少量的。因為從目前的這種技術的程度來看,良率不是很高,這樣造成它的成本就很高。

記者:目前有沒有OLED的投資計劃?

李東生:
TCL已經有了一個關於下一代技術研發的計劃,在今年會首先把液晶面板提升到8.5代,一定要保證建成投産,有競爭力,同時我們也在開始進行下一代的技術研發。我們計劃在明年中會推出也許是32寸的OLED的産品,但是是少量的。這個技術我們首先會應用在移動通訊終端方面,比如平板電腦、智慧手機,彩電可能會再後一點。明年是準備用試驗線少量的做一些樣品,是試驗性的。

      如果順利的話,我們可能考慮在適當的時候投資一個小一點的OLED的生産線做一些移動通訊終端的需求。OLED的技術産品可能會比較快的在智慧手機、平板電腦這個領域運用中去普及,大概三到五年對這種産品會更多的採用這種技術,電視機的方面會稍微晚一點。所以我們如果在這一方面有投入的話,我們首先會做一些移動終端的要求的中小尺寸的産品,20寸以下的。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