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家璇:維護大局 管控危機

2012/10/08


編者按:中日邦交正常化迎來了40週年,由於兩國關係對立,部分紀念活動和儀式相繼被取消,高層對中日關係的全面概述未能實現。作為中國方面最近有關中日關係最全面的論述,日經中文網全文刊登曾主導中國外交事務的前國務委員唐家璇8月29日在出席研討會時的演講。 (島田 學)


維護大局,管控危機 推動中日關係健康穩定發展

 唐家璇                                    
(2012年8月29日)                          
 

 
     下月的今天,我們將迎來中日邦交正常化40週年紀念日。在日本駐華使館和國際交流基金會協助支援下,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中華日本學會、全國日本經濟學會作為中國有代表性的日本問題研究機構,聯合舉辦此次研討會,這是兩國紀念邦交正常化40週年的一場學術盛事。今天到會的中日雙方學者中,有不少我的老朋友,有的還是我過去的上級,有的是我在學生時代就開始向他們學習的老前輩,還有,像谷野先生,當年我們曾經是工作中的合作夥伴,吵過不少架,也辦過不少事,最後都成為朋友。各方有代表性的研究中日關係的賢人,今天到會不少。既有老朋友,也有新朋友。借此機會,我謹對各位長期以來為促進中日學術交流、推動兩國關係發展所作的各種努力和貢獻表示敬意,並預祝本次研討會取得成功。

  邦交正常化40週年是中日關係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一個重要年份。 「四十而不惑」。本次研討會以「從歷史走向未來」為主題,我的理解是:總結過去、立足當前,展望未來,為使兩國關係在新的起點上取得更大發展積極建言獻策,這一點非常重要,特別是現在,不僅是合乎時宜,而且具有重要的意義。承蒙主辦方盛情邀請,我想了半天,今天應該講些什麼?最後我給我的講稿定了一個題目: 維護大局,管控危機 推動中日關係健康穩定發展。我主要是結合自己的觀察和思考,也結合當前中日關係的實際,談談對中日關係的一些看法。肯定有很多不妥之處,懇請各位批評指正。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毗鄰而居,有著長達兩千多年的友好交往,近代也經歷了一段很慘痛的歷史。周恩來總理説過:「兩千年友好,五十年不幸」,這是對中日關係歷史最為形象最符合實際情況的高度概括。在邦交正常化40週年的今天,有的同志説,能不能在此基礎上再説一兩句話,如果再補充一句話,似乎應該説,40年取得的豐碩成果簡單講:「四十年碩果」。的確,過去的40年是中日關係發展最快、變化最大、給兩國人民帶來實惠最多的40年,兩國關係在各領域、各層次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發展。

  政治上,雙方簽署發表了四個重要的政治文件,確立了兩國發展和平、友好、合作關係的基本原則和精神,確立了推進戰略互惠關係的大方向。

  經濟上,雙邊貿易額從10億美元增加到3400多億美元,接近3500億美元。中國成為日本最大貿易夥伴,日本是中國第二貿易對象國和最大外資來源國。

  人文交流方面,兩國人員往來從當初的1萬人次增加到500多萬人次,友好省縣和城市多達250餘對。每天有近百個航班約1萬8千人次往返於兩國之間。

  但是我必須指出的是,儘管40年中日關係成就顯著,我們實事求是地回顧一下,可以説,成就顯著,但發展歷程絕非一帆風順,經歷過冷暖起伏,和各種風風雨雨,遭遇過嚴峻挑戰。總體而言,中日關係始終是在不斷克服困難、排除障礙、化解挑戰中發展前行的。我們紀念邦交正常化40週年,就是為了從歷史的經驗和教訓中獲得啟迪,以利於今後中日關係更好地發展。我以為,中日關係40年不平凡的發展歷程反覆揭示了幾條道理,甚至可以説是幾條真理,值得我們深刻記取:

  首先要悉心維護兩國關係的政治基礎。中日四個政治文件是雙方在兩國關係不同發展階段深刻總結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得出的重要共識,凝聚了兩國幾代領導人的心血和智慧,值得雙方倍加珍惜和維護。其中提出的「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通過協商和談判解決爭端爭議等重要原則和精神,對兩國關係發展富有長期和重要的指導意義,需要雙方以實際行動共同遵循。邦交正常化以來的兩國關係發展歷程表明,只要雙方堅持恪守有關原則精神,兩國關係就能保持順利發展;每當出現違背上述原則精神的行為,兩國關係就會出現摩擦起伏,甚至頂撞。

  其次要牢牢把握和平、友好、合作的大方向。這也是兩國實現邦交正常化的重要原點。中日是不能搬家的鄰居,友好相處是雙方唯一正確的選擇。中日走和平、友好、合作之路符合兩國和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應該是兩國關係中的永恒主題,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棄和平友好的旗幟,這面旗幟不管發生什麼情況,不能倒,更不能丟。


  第三要顧全大局。因為中日間既有歷史糾葛,又有現實矛盾,不少問題高度複雜敏感,稍有不慎就可能引發兩國民意對立,嚴重衝擊兩國關係。這方面已有不少實例,而且有不少教訓,需要認真銘記。我認為,無論碰到多麼複雜的問題,都應堅持通過對話協商尋求解決,時刻注意維護兩國關係大局,這不僅有利於問題本身的妥善處理,也有利於切實維護雙方的共同利益。

  各位來賓,各位朋友,21世紀進入第二個十年,在國際和地區格局深刻演變,中日兩國不斷發展變化的大背景下,中日關係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同步增多。中日關係的外部環境也是更加複雜,就中日關係而言,一方面,隨著兩國聯繫日益緊密,利益迅速交融,依存不斷加深,兩國合作空間不斷增大,應該講,機遇是無盡的,前景是非常廣闊的。與此同時,受內外環境變化等因素的影響,「等因素」是什麼?今天我就不展開講了,大家可以想像。包括一些我們這個地區以外的大國的所作所為。與此同時,在種種因素的影響下,兩國間一些深層次問題也不斷突顯,集中表現為兩點:政治互信缺失和國民感情薄弱脆弱,兩國有識之士對此應予高度重視,而且要想方設法予以解決。

  今年,中日關係中的一些新老問題相繼升溫,當前最突出的是釣魚島問題。年初以來,我認為,日方在釣魚島問題上接連出現一系列消極動向,當然,也有中方的一些問題,尤其是近來「購島」問題持續發酵,日前日方在釣魚島及其附近海域非法抓扣中國公民和船隻,之後又出現日方人員登島等諸多事態,引起中國民眾強烈憤慨,給兩國關係帶來了嚴重干擾。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不少,究其源頭,根源何在?源頭何在?就是日本國內一些人和勢力不願看到中日關係順利發展,企圖利用釣魚島問題挑起兩國民意對立,企圖由此撈取個人政治資本、破壞中日關係的發展。我多次在不同場合説過,在日本説過,在國內多個場合也説過,對日本的外長當面説過,對現在的首相我也講過這個意思:如果讓這些人的圖謀得逞,很可能導致釣魚島問題失控,中日關係將後患無窮、永無寧日。這是我4月在日本説的,説了兩次。能否及時有效管控住這個危機,妥善處理好有關問題,防止其嚴重衝擊中日關係大局,是兩國政府面臨的一個嚴峻考驗。

  其實釣魚島問題由來已久,中日雙方立場不一,各有主張。1972年中日實現邦交正常化時,周恩來總理與田中角榮首相就釣魚島問題「留待以後解決」達成共識。1978年中日締結和平友好條約時,雙方就釣魚島問題「擱置爭議,留待以後解決」達成默契。鄧小平先生當時説得很清楚,他的原話是這樣的:「實現邦交正常化時,雙方約定不涉及這個問題。這次談中日和平友好條約時,我們雙方也不涉及。我們認為,談不攏,避開比較明智。我們這一代人智慧不夠,這個問題談不攏,我們下一代人總比我們更聰明,總會找到大家都能接受的好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除了在公開場合他講了這樣的意思的話以外,在個別會見當時的日本領導人,以及後來他會見日本自民黨正要的時候,包括在北京,他又提了這個問題。 圍繞這個問題,當時的兩國外長,錢外長和池田信彥外長也談過,當時有一個默契,有一個諒解。毫無疑問,現在回過頭來看,如果當時不是兩國老一輩領導人當年以高度的戰略眼光和政治智慧妥善處理了釣魚島問題,中日關係是後來不可能取得剛才我講的如此巨大的發展。老一輩領導人達成的重要共識是40年來兩國關係能夠排除干擾、不斷取得發展的重要保障,對我們今天處理釣魚島問題、穩定發展兩國關係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遺憾的是,近年來,日方,我不客氣地用一個詞:日方頑固地採取拒不承認釣魚島爭議的錯誤態度,根本沒有爭議,哪有爭議?不願承認雙方達成的重要共識和諒解默契,這不僅不符合歷史事實和客觀現實,更是日方立場的一種倒退,是近年來日方在釣魚島危機管控問題上一再失措的癥結所在。最後,被一些右翼分子鑽了空子。現在,還在吵吵,還在宣揚,還準備要鬧事。

      我想指出的是,中方在釣魚島主權問題上的立場主張是一貫明確和堅定不移的。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固有領土,這在歷史上和法理上都是無可辯駁的。如果我們要開展論戰的話,我們有很多話可以説,有大量的寶貴的資料,但是我們一直沒有這麼做,我們是克制的,為了中日關係的大局。但是現在看來,要逼的我們需要重新考慮了。

      日方無論以什麼手段單方面採取的任何措施我認為都是非法、無效的,還要加一個:而且是徒勞的,改變不了釣魚島屬於中國的事實,動搖不了中國政府和人民捍衛國家領土主權的意志和決心。同時,中方始終從兩國關係大局出發,採取冷靜克制態度,為防止這一問題影響兩國關係發展作出了巨大努力。領土問題在任何國家都是高度敏感的,牽動民族感情,看世界外交史,凡是涉及到領土問題,對抗和衝突最後實際上是沒有出路的,一味採取單方面行動根本無助於問題的解決,只會使事態更加複雜化,擴大化,只有對話協商才是解決問題的正確途徑。

  我注意到,最近日本國內一些有識之士,包括一些前政府高官和著名學者,他們也在呼籲日本政府正視現實,務實對待有關問題。日本政府應重視這些理性的聲音,重新回到同中方通過談判對話解決問題的正確軌道上來。如果執意採取迴避的態度,一味將日方的主張單方面強加於中方,我看只會把自己逼進「死胡同」,只會把自己逼進「死胡同」,導致事態不斷惡化升級,甚至出現不可收拾的局面。但是我們不希望這樣,也在努力防止出現這樣的局面。


  尤其值得高度警惕的是,最近日本國內出現一些極端論調,當然在我們中方內部也有些極端的論調。今天不談這個問題,這是我們中方自己的事情。日本國內甚至有人主張為釣魚島不惜出動自衛隊。我認為這種論調極為危險,不符合中日兩國和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我還要指出,以我看,也直接違背《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的精神。和平友好條約明確規定,雙方堅持通過和平手段解決一切紛爭,而不訴諸武力和武力威脅。這是發展中日關係的重要基本原則,我們絕不容許此類極端言論綁架民意,在中國國內我們也是這樣,不能允許極端的言論,什麼不惜一戰等等來綁架民意,破壞兩國關係40年來之不易的發展成果。

  2010年的「撞船事件」留下了深刻教訓。當時我還在崗位上工作,事後,我知道有關同志、中方的同事也一直進行了總結,在進行反思。我認為,當前,要正確妥善處理釣魚島問題,一定要牢牢把握一條重要原則,這就是:坦誠面對事實,及時有效溝通,而且要大力加強切實管控危機。要堅決防止事態升級失控,防止影響兩國關係發展的大局。這完全是我個人的私見。具體地講,我主張要努力做到「三要、三不要」,要承認爭議而不要否認爭議;要擱置爭議而不要不斷地激化矛盾;要多做有利於穩定的事,而不要單方面採取行動,使事態複雜化和擴大化。以往經驗已經證明,這樣做,有利於問題的妥善處理,有利於維護中日關係健康穩定發展。

  中日關係對我們雙方都是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一,是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一。一提起最重要的雙邊關係,大家都説,中美關係。當然,是的。但是從中國的周邊情況來看,我認為中日關係也是最重要的。在世界範圍來看,同樣如此。中日作為世界主要經濟體和有重要影響的國家,相互關係的穩定與否直接關係到本地區乃至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發展。新形勢下,中日兩國肩負的共同責任不斷增加,共同利益也在不斷增多,我非常同意武寅同志剛才的一句話,在今天和今後,中日關係的重要性不僅不會降低,而且會越來越重要,越來越突出。

  中方一貫高度重視發展中日關係,堅定奉行中日友好政策,始終把中日關係放在外交全局的重要位置上,我們願同日方共同致力於深化中日戰略互惠關係,努力實現和平共處、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發展的大目標。這是前幾年,胡錦濤主席提出的倡導,至今仍然適用。今後也是適用的。這一點不會因為一時一事或者一個階段情況的演變而動搖。當前形勢下,面對兩國關係紛繁複雜的局面,我們要有「不畏浮雲遮望眼」的戰略眼光,始終著眼長遠和大局,以更大的信心、決心和耐心,努力推動兩國關係排除干擾,早日回到健康穩定發展軌道。我以為,雙方重點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作出努力:

  一是要增進互信,鞏固兩國關係的政治基礎。造成兩國政治安全互信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這其中既有歷史和地緣政治因素,也有現實利益的摩擦,但核心還是一個如何認識和對待彼此發展的問題。日本領導人多次表示,中國的發展對日本是機遇,中方對此給予評價和歡迎。事實上,日本的持續繁榮發展對中國也是機遇。同時我們也必須注意到,日本國內對中國的發展尤其這兩年對中國軍力的擴張,中國軍力的提高等等,話説的太多啦!不僅是疑慮很深,少數人和一些媒體實際上反映出他們自己仍未擺脫冷戰時期的冷戰思維,用現在的話來講,叫零和思維,熱衷於宣揚「中國威脅論」,不斷鼓噪要對中國的發展加以「規範」和「牽制」。日方不久前出台新版《防衛白皮書》,我看了以後很有意見。對中國國防政策和軍事活動進行種種無端指責,還有人現在還在渲染一些子虛烏有的謠言,什麼中國海軍怎麼樣,中國海軍的最高將領到美國去談劃分太平洋的各自的勢力範圍這些都是子虛烏有的謠言,根本沒有這回事,但是日本真有人信。這些反彈到中國國內來,引起中國民眾強烈不滿。這種做法也嚴重誤導日本民眾,對兩國互信造成新的損害。

  我今天講的很坦誠。近年來,中國持續發展,不可能不對日本的民眾,包括一般民眾在內在心態上産生一些影響,加上部分日本輿論炒作渲染,我看日本不少人內心深處還沒有真正解決好中日關係的定位問題,沒有為中日究竟「是對手還是夥伴」的問題找到正確答案。實際上,中日第四個政治文件,這是江澤民主席訪日時的文件,當時我經手。早已對此提出正確答案,中日兩國「互為合作夥伴,互不構成威脅」,「相互支援對方的和平發展」,中國支援日本的和平發展,日本也支援中國的和平發展,不是對手,不是威脅,而是合作夥伴,應該是這樣。我認為,雙方要努力把上述重要政治共識儘快想方設法轉化為兩國社會的廣泛共識,這方面我們的工作沒有跟上,沒有做好,就中方而言,這方面雙方而言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為此,我現在仍然主張,雙方要保持高層交往和接觸,為兩國關係發展注入不竭政治動力;要加強戰略對話和外交當局之間的對話,及時就雙邊關係中的重大問題、各自內外政策和發展走向進行深入對話與溝通;要加強政黨和議會交流,坦誠溝通,凝聚和擴大共識;還需堅持推進防務安全領域的對話、交流與合作,著力化解彼此疑慮,防止戰略誤判。

  二是要深化合作,為兩國人們進一步創造福祉。邦交正常化40年的發展歷程實際上也是兩國共同利益不斷擴大、利益紐帶不斷強化的過程,為兩國和兩國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也為兩國關係今後的長遠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雙方要堅持走合作共贏之路,做大做好共同利益這塊「蛋糕」,更好地造福兩國人民。

  今年以來,儘管兩國關係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受到嚴重干擾,但雙方務實合作還是取得不少積極進展。6月1日起人民幣與日元實現直接交易,標誌著兩國金融合作取得實質性進展。8月初,兩國有關部門就擴大航空運輸安排簽署了新協議,為雙方進一步擴大人員往來創造了條件。8月上旬,第七屆中日節能環保綜合論壇在東京成功舉行,雙方簽署了47項合作協議。這些成果對兩國進一步擴大和深化經貿合作都有積極意義,也再次表明兩國經濟互補優勢明顯,合作潛力巨大。雙方應順應世界經濟發展潮流和兩國各自發展需要,進一步深化在節能環保、綠色低碳、高新科技和財政金融等重點領域的合作,努力推動大項目合作,實現兩國經貿合作由量到質的提升。雙方還可積極探討兩國在醫療、養老保健等社會領域開展新的合作,為兩國務實互利合作拓展新的發展空間。

   三是要擴大交流,夯實兩國關係民意基礎。我一直在講,「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間友好長期以來是中日關係的優良傳統和獨特優勢,但近年兩國國民感情不斷下滑的狀況令人憂慮。最新民調顯示,雙方民眾對對方國家的親近感已經降到歷史最低水準,但同時,就在同時,兩國民眾,可以説,80%以上的民眾都認為中日關係很重要,要繼續維護這種關係。好感嚴重下滑,但是都認為中日關係非常重要,要維護。我認為,這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重要基礎,雙方應增強緊迫感,現在應該是多管齊下,通過持之以恒的努力,逐步扭轉國民感情薄弱脆弱狀況。這是一個重大艱苦的系統工程。

   雙方要大力開展青少年交流,為兩國青少年交流提供更多平臺,通過創新形式,豐富內涵,爭取更大成效。雙方要面向普通民眾和草根階層,為兩國民眾相互了解創造更多便利條件。要充分發揮友城等渠道的作用,讓國民交流真正走進基層。要深入挖掘雙方共同的傳統文化價值理念,用好現代流行文化和創意産業這些抓手,以民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有效的交流。很多日本朋友講,中日間很多交流是能夠産生扣人心弦效應的。我也主張,雙方還要加強新聞工作者的交流,這在眼下是太重要了。要推動兩國媒體客觀、全面、理性地報道對方國家,在兩國關係中發揮積極和建設性作用。

  今年是「中日國民交流友好年」,雙方確定的有關活動已經超過600項。我有一個看法,最近講過幾次,越是在當前複雜敏感的形勢下,民間交流要繼續搞,越要堅持按計劃辦好各項活動,向兩國人民展示中日加強友好合作的重要意義和成果,抵制破壞中日關係中日友好的行為,叫扶正壓邪,為兩國關係改善發展積累條件,營造氛圍。


  四是開拓視野,擴大國際地區層面的合作。這幾經是老生常談了。中日關係早已超越雙邊範疇,地區性和全球性意義更加突出。兩國要順應和平、發展、合作這一時代潮流和世界大勢,在國際地區舞臺上不斷拓展和豐富兩國戰略互惠關係的內涵。

  要堅持以亞洲為主要舞臺,紮實推進在地區事務中的溝通、協調與合作。要共同推進亞洲區域一體化進程,加強區域金融合作,在亞洲互聯互通、在湄公河次區域開發等方面開展具體合作;繼續致力於維護朝鮮半島和平穩定,堅持推進六方會談進程,為實現半島無核化和本地區長治久安,也為有關國家之間改善關係作出貢獻。

     歐美債務危機給世界經濟帶來衝擊,使中日兩國發展的外部環境趨於嚴峻。雙方要共同應對世界經濟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充分利用聯合國、G20、APEC等多邊平臺,就維護全球經濟穩定、推進國際金融體制改革、完善全球經濟治理機制等保持密切溝通和協調,在應對氣候變化、恐怖主義、資源能源安全、糧食安全、傳染性疾病等全球性課題方面可以開展各種各樣的合作。

  我是中國的外事戰線的一名老兵,也可以説是從事中日友好工作的一名老兵,儘管我已經從行政崗位上退下來,但是,我看到最近的情況,中日關係發展的情況,演變的情況,坦率地講我是心急如焚。我深感中日關係的成果來之不易,需要我們精心呵護,倍加珍惜。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四十週年,又是中日國民交流友好年,但現在卻成為中日關係的多事之秋,我為之深感遺憾。但是我對中日關係的發展前景仍然滿懷信心。為什麼呢?只講一點,因為我堅信,中日關係保持長期健康穩定發展,符合兩國和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更是當今國際社會包括美國在內的普遍期待。兩國民眾絕大多數都認識到中日關係的重要性,當然,前幾天發生的那個事件,對丹宇大使造成了很不禮貌的局面,也傷了丹宇大使在中國最後一段工作的積極性,但是,我相信不會受到影響。那幾個人決非是愛國之士,也不是做了什麼愛國的行動,依我看,是「害國」的行動。那是一些極個別人。現在我們有關部門正在深入進行認真的調查,核實有關情況。一查到底。

      中國的民眾,絕大多數是有理性的,而且是希望中日關係發展的,這種行為根本代表不了廣大人民的願望和他們的想法。現在很需要我們要從國家的長遠的根本利益出發,需要我們意識到中國最大的利益在現階段是什麼?就是維護和力爭爭取繼續延長我們的戰略機遇期,我們必須要從這個角度從長遠的理性的冷靜的和務實的考慮和思考問題。我相信,中國人是願意致力於實現中日世代友好的,想到這些我還是很有信心的。我認為只要雙方堅持從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牢牢把握兩國關係發展的正確方向。堅持按照四個政治文件和雙方迄今達成的原則共識妥善處理有關問題,著眼未來,維護大局,搞好管控。堅定推進戰略互惠合作,就一定能夠推動中日關係健康穩定向前發展,就一定能夠將中日友好的神聖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我今天的意見,最後我再講一次,歸納起來就是這個意思:當前的中日關係需要維護大局,管控危機。推動中日關係健康穩定發展。不對之處,懇請各位,尤其是日本朋友予以指正。謝謝!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