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日本記者看國家抗疫為何不力

2021/05/12


     秋田浩之:日本為應對新冠疫情而苦不堪言。以東京、大阪、京都、兵庫4個都府縣為對象發佈的緊急事態宣言原定於5月11日到期,最後不得不延長期限。

    

     儘管日本的每千人病床數在已開發國家中位列第一,但目前卻處於醫療窘迫狀態。疫苗接種率也在已開發國家中處於最低水準。

    

      新冠疫情襲擊全球已有約1年時間。目前這樣的狀況不僅説明日本的醫療和衛生體制有弱項,而且意味著國家體制存在弊端。

    

      弊端就是僅以和平時期為前提的體制,到了戰備狀態也無法轉換「開關」。日本這趟「列車」是單軌,而不是雙軌。

   

東京第3次緊急事態宣言第一天的澀谷(4月25日)

  

     美國和英國最初曾因抗疫不力,導致很多人死亡。但後來建立了應對緊急情況的體制,並在疫苗接種方面走在了前面。

    

     以色列平時就處於戰備狀態,此次疫情甚至動用了軍隊確保疫苗。同樣狀態的台灣採用了根據手機資訊來追蹤感染者行動的系統。

 

     而日本的機制在所有方面都缺乏戰備意識。措施也沒有法律強制力,政府只能「請求」民眾不要外出或停止營業,這樣的現狀就是其真實寫照。

     

     二戰結束後,也有在美軍保護下的原因,日本一直處於和平狀態,保持和平時期體制。出於對先前戰爭的強烈反省,國家一直努力避免擁有過多權力。

     

     如果今後也能這樣渡過,那當然再好不過。但遺憾的是,新冠疫情危機反映出了日本模式的脆弱性。

 

     統治並不等於強化危機應對能力

    

     儘管如此,但並意味著主張應該在緊急情況下限制私權,建立由國家加強統治的體制,而是恰恰相反。原因是在不改正根本性弊端的情況下,就賦予政府統治工具,也無法提高危機應對能力。

 

     明治維新後,日本戰事不斷,先是甲午戰爭,後是日俄戰爭。日本還參加了第1次世界大戰,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

  


    

     在此期間,國家加強了社會統治。那麼,危機應對能力是否因此而提高了呢?事實並非如此。由於與大國之間的矛盾無法調和,1941年12月日美戰爭爆發,國家瀕臨滅亡。

  

     那麼,鑒於這樣的教訓,日本應該做出怎樣的改變呢?向日本近現代史的研究人員請教,指出日本二戰前及二戰時,和目前的國家運營至少有3個共同弊端。

 

     第一是沒有明確制定戰略優先順序,總是採取臨陣磨槍式應對措施。中日戰爭也是如此。到底以什麼為目標,終點在哪呢?在政府方針不明確的情況下,戰爭愈演愈烈,也沒有獲得國民的充分支援。

  

     

      日本學習院大學教授井上壽一指出:「1937年,為鼓舞鬥志,日本政府發動了國民精神總動員運動,加強統治。但是,由於不清楚侵華戰爭的目的,日本國民並不支援。雖然説不上反戰,但大正天皇祭等日子的國旗升旗率僅2成左右。這種情況一直到戰敗都沒有改變」。

   

      雖然時代背景不同,但新冠疫情防控跟當年如出一轍。井上壽一指出「控制疫情、保持經濟、舉辦東京奧運會……。由於不明確最優先做什麼,再三的緊急事態宣言形成惰性,國民也不再配合」。

      

      優先順序不確定的一個原因就是長久存在的組織條塊分割的弊端。這是第二個弊端。疫苗接種、PCR檢測、確保新冠病床,處處滯後,「元兇之一就是省廳之間及中央與地方政府缺乏合作」(日本政府相關人員)。

    

     就拿疫苗來説,接種歸厚生勞動省管,與地方政府的協調歸總務省負責,運輸歸國土交通省負責。雖然由各省廳分管這一點跟歐美一樣,但日本欠缺緊急情況下的協調能力。

    


   

     戰中和戰時的條塊分割更加嚴重。陸軍與海軍爭奪預算和物資,兩軍內的派閥鬥爭也一直持續。外務省內也分為英米派和軸心派。因此,國策不可能確定。日本帝京大學教授筒井清忠指出:「日本在戰前重視軍事專業性,培養軍人精英,陸軍的這種傾向尤其明顯。很難培養出戰爭知識豐富、擁有廣闊視野的人才,助長了軍隊的條塊分割體制。現在雖然也有很多醫療和防疫專家,但缺乏能冷靜判斷整體情況並調整政策的領袖人物,跟戰前的體質一樣」。

    

    毫無根據的盲目樂觀

    

     第三個弊端是毫無根據的盲目樂觀。日本似乎不擅長做最壞的打算,就拿二戰來説,日本向美國發起了勝算很小的戰爭,但沒有制定明確的終戰目標。

 

     由於2009年出現了新型流感,日本政府的統括會議第二年提出了應對感染大流行的建議。措施包括保健所、PCR檢測及強化疫苗開發等,但一直擱置沒有落實。

    

東京街頭大螢幕上播放日本首相菅義偉就緊急狀態宣言的記者會

 

      在上屆安倍政府擔任國家安全保障局次長的兼原信克説:「在應對頻發的地震及颱風等災害方面,日本建立了世界最高水準的體制,而應對疫情大流行卻沒有做好準備。更嚴重的是戰爭風險,日本對威脅視而不見,基本沒有建立起必要的危機管理體制」。

    

     從偷襲珍珠港到今年已有80年。新冠疫情危機凸顯出日本滯後體制的弊端。如果現在不改善,將來可能會遭受無法挽回的重創。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 論説委員 秋田浩之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