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世紀」真的要來了嗎?

2023/08/16


    印度人口超越中國,躍居世界第一。印度還以被稱為「全球南方」的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領導者自居,9月還將擔任二十國(G20)峰會輪值主席國。加上經濟迅速增長,印度的存在感日益增強,這樣的局面是否意味著「印度的世紀」的到來呢?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採訪了相關人士。

 

  三井物産會長 安永龍夫:

              印度將成為東盟以西的中心

 

      人口是國力的指標。而且,印度與中國、日本不同,勞動年齡人口(15~64歲)多,人口紅利今後將全面顯現。無論是印度的政治家還是我們的業務合作夥伴,都給人留下了越來越自信的印象。

 

安永龍夫 1983年畢業於東京大學工學系。長期任職於三井物産的工程設備事業部,2015年任社長,2021年任會長。目前任日印經濟委員會委員長

      雖然新德里、孟買、金奈等大城市正在快速推進基礎設施完善,但地方上也有尚未通電的地區。雖然程度不同,但各種方面都能令人感受到想變得更加富裕的強烈上進意願。這與以前的東盟(ASEAN)一模一樣。

 

      在中美對立的背景下,供應鏈多樣化的討論非常活躍。印度是否會像東盟一樣,被納入瞄準已開發國家市場的供應鏈呢?我認為這種説法不對。印度將成為東盟以西的未來增長區域,也就是橫跨南亞和東非的「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的中心。

 

      由於印度尚不能自給自足,有些材料和零部件仍需要從日本及中國等國家進口。我與印度經濟部長交談時,對方抱怨説:「雖然印度與日本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FTA),但只有設備和零部件流入印度,日本並不購買印度的産品」。

 

      我反論道,日本想將印度變成(向西的)樞紐(hub),把産品從樞紐進口回來沒有任何意義。比起把商品銷往遠東,成為開放的印度洋-太平洋區域中心對該國經濟更有意義。印度退出《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以及對自由貿易表現出的消極態度,是因為其考慮了雙邊貿易失衡的狀況。對此,日本需要給出更加全球化的劇本。

 

      截至3月底,三井物産對印度的投融資餘額為1254億日元,按國家和地區來看,印度排在第19位。因為資源領域很少,所以金額不大,但項目很多。例如與雅馬哈引擎共同出資的摩托車、與TOTO合作的衛生潔具、低溫物流等步入正軌的業務正逐漸增多。三井物産現地法人的會長是日本人,社長是印度人,副社長是南韓人,我們正在通過這樣的三駕馬車體制,不斷推進多樣化進程。

 

      雖然在印度相當艱難,但在中國一開始事業進程也很辛苦。改革開放時期,日本人之間曾有抱怨説:「平等互惠並不是雙贏關係,而是單方面的給予(Give and Give)」。印度的一致性低於中國,地區不同,語言和想法也不一樣。對於日本人來説,即便「不要害怕失敗」的口號喊得並不輕鬆,但也不能忽略了印度這個超過14億人口的市場。

 

      印度方面則認為日本人只會羅列一些對細節方面的不滿。例如,法律體系不健全、併購(M&A)程式不清晰、土地徵用沒有負責人等。據我所知,自莫迪執政後,經商環境得到了改善,用地和雇用方面的糾紛逐漸減少。

 

      日本企業會先對各種可能出現的問題及情況進行逐一確認之後,才會踏入市場。其他國家的企業則會先進駐市場,遇到問題之後再去解決。我擔心過於追求完美的話,可能會導致起步過晚。

 

  本文由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高橋徹 匯總

 

  印度國際經濟關係研究委員會(ICRIER)高級研究員Sanjana Joshi:

                  印度是決定世界命運的「強國」

 

      印度總理莫迪最近作為國賓訪問了美國和法國。如今,絕大部分經濟大國都覺得,如果要生存下去,「必須和印度打交道」。

   

Sanjana Joshi  在印度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大學獲得國際關係學碩士學位。在印度的代表性政策調查機構從事經濟和貿易分析工作

    在美國等國家的「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構想中,印度是不可或缺的合作夥伴。第2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的安全保障政策以與南韓、日本、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建立同盟關係為主。目前,美國正在拼命拉攏印度。

 

      印度處在美歐和中俄的「民主主義VS權威主義」陣營的夾縫之中,隨時代不同有時會過度倒向某一方。但印度不與任一方同盟,而是一直堅持「戰略自主」。

 

      印度是全球人口最多的擁核國家 ,即一般認為的「強國」。重要的是印度將這種實力用在什麼方面。不是用來侵略其他國家的。

 

      假設未來中國和印度發生軍事衝突,陷入類似於俄羅斯和烏克蘭的境況。我們不希望第三方國家介入或提供幫助。我們只希望國際社會對中國試圖改變現狀的做法進行譴責。

 

      我們為什麼要把精力放在G20峰會上呢?原因是覺得印度有權利坐在決定世界命運的圓桌旁。在9月的G20峰會上,莫迪將成為「全球南方」的代言人,估計會對印度受到糧食及能源危機帶來的巨大影響發聲。

 

      另一方面,出於從俄羅斯那裏以低價進口石油,及國防裝備現代化方面對於俄羅斯的依賴等因素,基於不想使印俄關係陷入危機的考慮,印度不會直接批評俄羅斯。

  


    

      今後,印度在經濟方面也將保持良好勢頭。過去,印度不過是「中國+1」的選項,要麼選擇越南,要麼選擇馬來西亞,要麼選擇印度。但如今,企業的想法變成了「應該在印度建廠」。就是要在印度確立生産基地和銷售網,首先滿足印度人的需求。

 

      印度有望擴大內需。另外,在中美對立的背景下,印度取代前景不明的中國業務,其重要性愈發凸顯。地緣政治學與經濟學相結合使印度成為更加具有吸引力的市場。

 

      印度也存在問題。距莫迪提出「印度製造(Made in India)」已接近10年。印度的製造業還不夠成熟。大型純電動汽車(EV)企業美國特斯拉進入印度時,其希望先以進口形式銷售的方案,與要求在國內生産的印度政府之間難以達成一致。據傳印度政府的回應是「歡迎企業自由進出,但不會特殊照顧」。企業想要實現利益最大化,仍需政府的扶持。

 

      即使建立了能帶來就業的生産基地,如果沒有技術人才,也沒有意義。印度政府應當在職業培訓及技術培訓上下功夫。尤其是一些印度地方的學校仍存在設施老舊,資金不足,無法為學生普及平板電腦等情況。

 

  本文由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新德里 岩城聰 匯總

 

 

  新美國安全保障中心高級研究員 Lisa Curtis:

                    只能在對華問題上進行合作 

 

      印度是民主國家,擁有軍事實力,有對抗崛起的中國的意志。印度長年將美國作為重要的合作夥伴,由於2020年與中國在邊境發生衝突,美國對於印度的重要性達到了頂點。

 

Lisa Curtis 曾在川普執政期間擔任南亞·中亞高級部長約4年。致力於日美澳印「四邊機制"(Quad)

      美國在外交政策上越與印度立場一致,以基於規則、維持秩序為核心的印度太平洋戰略就越能有效推進。

 

      比如,就中國主張管轄權囊括幾乎南海全域時的「九段線」的問題上,印度最近表示支援荷蘭海牙仲裁法院認定九段線在國際法上沒有依據(按照《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判斷)。對於中國試圖改變海權現狀的行為,印度越是發聲對抗,對美國就越是有利。

 

      美國拜登政府一直在玩與印度合作對抗中國的長期遊戲。因此,還提議與印度在尖端技術、宇宙及氣候變化上合作,合作生産戰鬥機用噴氣式引擎。

 

      如果通過這些提案能夠深化與印度關係、推進與中國的競爭,那將是一個很好的賭注。但是,如果美國希望超越中國問題,在很多課題上讓印度成為與美國保持相同立場的主要國家,結果估計會令人失望。

 

      比如,美國希望通過聯合生産噴氣式引擎來降低印度對俄羅斯的武器依賴,其目的能否真正實現不得而知。

 

      印度總理莫迪6月訪美是因為需要平衡與俄羅斯等其他重要國家的關係。並不是只將重點放在對美關係上。

 

      我不認為,對美國而言與印度的關係是21世紀最重要的關係。美國在評價與其他國家的關係時,不應該只圍繞中國這一個課題進行評價。隨著俄烏衝突,變得明確的是美印關係與美歐關係截然不同。而美國逐漸能夠接受保持中立立場的印度外交政策。

 

      擔任G20峰會主席國的印度從給「全球南方」提供利益這一觀點出發,展開討論。具體在經濟增長和氣候變化上取得了成果,彌補了各方在烏克蘭問題上的不一致。印度長年的崛起及經濟增長得到了「全球南方」的強大信任。

 

      美國與印度交往中,人權問題將成為課題。雖然很難認為會立即發生,但如果對少數族裔的壓制現象擴大,將對美印關係産生不利影響。

 

      我認為莫迪訪美時,拜登政府處理得很好。拜登講述了美國印度裔副總統哈里斯跟隨祖父學習人權的價值、尊重宗教自由及民主主義,成為檢察官,並成為政治家的個人故事。

 

      這是對民主主義價值的強有力宣傳。比起直接用語言批判及讓印度領導人感到丟人,這種做法更加明智。

 

  本文由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華盛頓 中村亮 匯總

 

  記者觀點:

          成為真正的大國所需要的理念

 

      印度外交部長蘇傑生在最近的著作中表示,印度1947年獨立時與巴基斯坦的分離削弱了國家力量,成為允許中國擴張勢力的原因。經過70多年,印度人口終於超過中國,令人興奮,但正如普拉哈德·喬希所體現的那樣,印度表現得強烈自負。

 

      在美歐和日本看來,印度也是很重要但很棘手的存在。印度雖然宣稱保衛領土和主權,但對於俄烏衝突卻保持沉默。雖是民主國家,但明顯輕視人權。雖然經濟上增長,但自由化後退。「戰略性自律」可以説獨善其身互為表裏一體。

 

      比起價值更重視實際利益是「全球南方」的典型姿態。要想不局限於當前的框架,超越利害得失,得到國際社會尊敬,還需要做什麼?要想成為真正的大國,不僅需要龐大的規模,還需要提出能引起共鳴的理念。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高橋徹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