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定康:世界該如何接納中國
2013/10/30
![]() |
牛津大學名譽校長 彭定康 |
同時,美國也正在失去要在全球發揮領導性作用的意願。越戰後,美國在對外關係和事物中態度曾變得消極。而如今,陷入僵局的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正對其産生負面影響。
而圍繞敘利亞內戰,各國的應對也反映出了一個缺少領導者的世界。所有國家都避免涉及敘利亞問題的背後,不只因為該問題的複雜性,還在於要獲得(更注重國內的)本國選民的支援並非易事。要應對環境問題、有組織犯罪和武器擴散等問題,國際間合作不可或缺,但各國領導人卻對引導輿論變得消極。
美國的國力依然遠超過其他國家。同時一直在實現技術革新,而頁岩氣革命又帶來了製造業的復甦。通過從全球吸引最優秀人才,在全球排名前50的大學中,42所集中在美國。而美國佔全球防衛支出的40%。在涉及任何問題上,美國今後仍將繼續是唯一的重要國家。
|
中國的和平發展符合全球的利益。全球需要避免被稱為「修昔底德陷阱」(修昔底德是一位古希臘歷史學家,記述了崛起的斯巴達和盟主雅典之間發生的戰爭)。也有避開政治改革,讓社會的不滿朝向民族主義的擔心。在亞洲,也正因為中國和日本等國在相關歷史問題上沒有取得和解,因此更充滿不確定性。
很多國家都存在過度民族主義帶來的威脅。美國共和黨一部分議員圍繞預算問題,險些釀成債務違約風險,這令人難以想像。扭曲的愛國主義正在進一步降低美國的影響力。21世紀主宰全球的將是思想而不是國家。具有普遍包容性的制度將成為新思想的基石。而自由的政治和經濟的組合才是最佳選擇,這點不會改變。
彭定康(Chris Patten)
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前的最後一任香港總督。先後擔任英國保守黨主席、歐盟委員會對外關係委員等職。自2003年起擔任牛津大學名譽校長。現年69歲。
<記者觀點>應努力實現中日和解
一位失去一條腿的退伍士兵拄著拐杖走在飄揚著無數國旗的街頭。這是法國畫家馬奈描繪19世紀普(德國)法戰爭後情景的一幅畫。彭定康對各國重視國內的心理和民族主義高漲跡象表示了擔憂。認為,戰後歐洲的成果是多次發生戰爭的德法兩國實現的和解,同時指出,「日本和中國有關歷史問題的和解仍未實現」。美國的衰退和中國的崛起帶來的不穩定局勢的震源地就在亞洲。「如何接納中國」這一課題對日本來説尤為重要。
日本經濟新聞(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古川英治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