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賡:GDP十年後將失去意義
2011/11/29
![]() |
接受日經新聞採訪的全美企業經濟學家協會會長黃賡。 |
記者:您如何看歐美經濟?
黃賡:美國經濟面臨的最大不確定因素是政治。探討削減財政赤字的美國超黨派特別委員會的談判已經破裂。今後,政治能否發揮應有的作用將對美國短期景氣和長期經濟增長的持續性産生重大影響。而歐洲也面臨著類似局面,財政一體化能否實現至關重要。
記者:在歐美經濟低迷的背景下,市場對中國經濟的期待正在高漲。
黃賡:從經濟學的觀點來看,中國政府在今年春季發佈的第12個五年規劃指出了極為正確的發展方向。今後,如果能持續發展以消費為主導的經濟,消除貧富差距,中國國內的投資機會就會增加,同時在外匯儲備上,還能夠降低對美國國債的依賴性。也有助於消除貿易順差。我認識這個五年規劃的主要執筆人,他還不到40歲。其他的參與者也都是研究過西方經濟學的年輕精英集團。
規劃本身非常出色,問題在具體執行上。在地方執行的過程中肯定會遭遇層層阻力。中央政府的領導能力將受到考驗。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博弈將決定未來中國經濟的發展前景。
記者:在全球化背景下,企業要到新興市場賺錢的格局正在變得越來越鮮明。
黃賡:人才、商品、資金和經驗都已經進入跨國境自由流動的時代。與企業相同,國家已經無法繼續用原有的框架來準確分析問題。站在全球化的角度來看,目前非常需要重新構建全球貿易和投資治理框架。企業的「國籍」已經不只一個。有觀點認為,不應該以國家單位,而應該以「持有資産單位(Ownership based model)」來衡量企業。
到10年後,國內生産總值(GDP)將變為幾乎沒有意義的數字。以美國為例,在美國國內創造的價值稱為GDP,美國人在全球各地創造的價值的總額稱為國民總生産(GNP),而這兩者的差額居然接近3000萬億美元。GNP遠遠高於GDP的現象正是美國企業在全球開展業務的證據。
記者:不過,目前的現實仍然是以國家單位在運作。
黃賡:國家將繼續存在。歐盟(EU)就是很好的例子,雖然資本和勞動力的流動非常自由,但各國的文化存在巨大差異,財政政策的偏好也不盡相同,稅制也欠缺統一性。因此,未來的課題是如何在持續存在的國家和新的經濟現實之間尋找平衡點。
美軍進駐澳大利亞等政治和安全保障問題也是以國家單位在運作。但是,歸根到底,政治反映的就是經濟現實。政治的基礎仍然是經濟。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也不例外,而在20國集團(G20)中,中國有發言權也正是反映了經濟的現實。
(森安健 北京報道)
黃賡簡介:中國西安人。現在擔任由2500名經濟學家組成的全美企業經濟學家協會會長。曾在美耶魯大學獲得碩士學位,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獲博士學位。每天都會從全世界收集大量數據,對於聯邦快遞可能面臨的風險以及投資的國家的現狀等情況進行分析。曾經被美國《商業週刊》雜誌評選為美國最準確的經濟預測學家。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