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應對理財産品違約應制度化
2014/01/29
![]() |
由於擔憂該理財産品陷入債務違約,20日中國短期利率出現急劇上升。為了緩解市場的擔心,中國人民銀行(央行)甚至採取了提前宣佈21日進行公開市場操作的罕見措施。
事態發生明顯變化是在27日。當天中誠信託突然宣佈這款理財産品將由第三方投資者接手。雖然此前未支付的利息無法獲得支付,但通過第三方接手理財産品的方式,將在到期日31日之前向投資者償還本金。
市場看好債務違約得以避免。28日以上證綜合指數為代表,很多亞洲國家和地區的股價恢復了平靜。
當然,理財産品本金償還的框架仍然有很多謎團。這家採煤公司實際上已經陷入破産,而按帳面價格購買被視為毫無價值的理財産品的投資者的真實身份和意圖依然模糊不清。28日,《上海證券報》報導稱山西省政府設計了整體方案,有可能是地方政府在得知中央政府擔心市場發生混亂的態度後參與了事態的解決。
圍繞理財産品的兌付,去年8月,陜西省國際信託曾代替陷入償還困難的投資對象,向個人投資者償還了本金。但是,償還本金的補救措施是否適用於其他理財産品仍是未知數。美國評等機構標準普爾(S&P)分析師廖強認為這種臨時決定的措施有可能反而會加劇中國經濟的不均衡。
(土居倫之 上海)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