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日中要脫離友好第一主義
2012/05/09
![]() |
日本原首相安倍晉三 |
就任後訪華的「破冰之旅」
記者:您作為日本首相時首次出訪選擇中國的理由是什麼?
安倍:在那之前,日本首相最初的出訪對象很多時候都選擇美國,但是,我在擔任內閣官房長官等職務時,不僅與美國總統布希,而且與白宮成員建立了信賴關係。我認為即使首次出訪不去美國也不會産生大的問題。此外,美國也希望日本改善與中國的關係。雖然日本也覺得必須改善對華關係,但比日本更為渴望改善雙邊關係的是中國。在加入聯合國安全保障理事會常任理事國這個問題上軟化了中國的姿態。此外,在北朝鮮綁架日本人質問題上,日本也成功令中國方面理解和支援了日方的立場。
記者:您的前任小泉純一郎首相堅持參拜靖國神社,被認為使得日中關係進入了寒冬期。
安倍:我認為小泉先生連續6年參拜靖國神社對於日本來説是外交資産。中國一直認為只要提出抗議,甚至可以讓日本內閣成員自身難保,但對小泉首相連續6年參拜靖國神社,中國在內心深處感到震驚。因此,我認為繼承這種日本不必永遠聽從中國的姿態,可以引出中國各種條件。我身邊的人一直都在告訴中國「日本隨時返回小泉時代也無所謂」。
記者:當時中國方面好像認為安倍首相不會參拜靖國神社。
安倍:作為國家的領導人向為國死難的英靈表示敬意,這樣的事情決不能受到外國的阻撓。我當時的想法是絕對不能改變這一底線。因此,我不可能作出不參拜靖國神社的承諾。我只是打算在適當的時期參拜靖國神社。
記者:您打算在什麼樣的時間參拜靖國神社呢?
安倍:在1975年三木武夫首相於8月15日參拜靖國神社之前,日本首相參拜的基本是春季或者秋季的例行祭祀。我當時也打算在例行祭祀時進行參拜。我於2006年9月就任首相,之後的秋季例行祭祀由於時間與訪華出現重疊,就延後了。當時計劃在2007年秋或者在那之後日中關係的穩定階段再去參拜。但失去了機會很遺憾。(編者按:2007年9月安倍辭去日本首相職務)
外交的目的就是國家利益
記者:您在訪問中國時達成共識的戰略互惠關係成了日中關係的關鍵詞。
安倍:我認為在深刻認識到經濟領域要形成共贏關係的同時,對於作為鄰國而可能發生的政治問題引發的風險進行控制就非常重要。日本損害本國利益去贏得友好是本末倒置。友好只是手段,國家利益才是目的。這是脫離友好第一主義。我的戰略互惠就是這樣的概念。
記者:您如何評價目前民主黨政權處理的日中關係?
安倍:我覺得現在似乎返回了友好第一主義。這絕對是錯誤的。即使在政治方面處於比較緊張的局面,大腦裏也要認識到經濟方面的交流將給雙方都帶來利益,採取冷靜地應對。但是中國卻不是這樣。去年尖閣諸島(編者按:中國稱釣魚島)海域發生中國漁船衝撞事件,中國也採取了停止民間層面交流的舉措,這明顯違背了戰略互惠關係。
(記者為佐藤 賢)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