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前外務次官談中日恢復邦交
2014/09/26
記者:在中日邦交正常化談判中,日本首相田中角榮有關尖閣諸島(中國名:釣魚島)問題的發言是否進行了事前準備?
![]() |
日本前外務次官栗山尚一 |
我們對此表示了歡迎。我們希望避免圍繞尖閣諸島的磋商出現分歧,進而影響邦交正常化進程的事態。除此之外還有很多重要議題,包括與台灣簽署的日華平和條約和賠償問題等。
日本政府明確了尖閣諸島屬於日本領土的立場,並且對尖閣諸島進行實際控制。我們的判斷是,不談就等於維持現狀,這樣可以接受。
記者:那麼,田中首相為什麼會問周總理「怎麼看」這個問題?
栗山:我不清楚其中的原因。
記者:有關尖閣諸島,中國主張曾達成擱置爭議的共識,而日本方面則予以否認。真實的情況如何呢?
栗山:在國與國之間發生棘手爭端之際,處理的方法除了戰爭之外只有3種。第1是通過外交談判來解決。第2是請求類似國際法院的第三方機構進行裁定。
在以上兩種方法都行不通時則推到以後。也就是「就沒有共識達成了協議」的狀態。而圍繞尖閣諸島的情況屬於第3種。而我有時把這稱之為「擱置」。
1978年簽署《日中和平友好條約》之際,訪華的日本外務大臣園田直在與中國副總理鄧小平舉行會談時提出了這個問題。對此,鄧小平的回應是推到以後。而日本方面也沒有表示「不行,要明確地承認日本的領土主權」。
日本為什麼沒有提出這個問題呢?因為日本方面認為在提出問題後,與獲得的相比將失去更大的東西。而所謂失去的東西,在1972年就是日中邦交正常化。而1978年則是《日中和平友好條約》。
記者:目前在尖閣諸島問題上,日中關係為何會惡化到如此程度?
栗山:擱置和推遲的含義就是不改變現狀。但中國自上世紀90年代起開始試圖單方面改變現狀。最初的動作是1992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及毗鄰區法》表示尖閣是中國領土。其後,利用各種機會尋求改變現狀。
我認為尖閣諸島問題並非單純的領土主權問題,而是中國共産黨長期戰略的一部分。中國已經走過倡導「和平崛起」的時期,最近開始提出與美國構建新型大國關係。我認為這並不容易。
記者:現在回顧歷史,日中邦交正常化的最大意義是什麼?
栗山:從日本的外交整體來看,日中關係的正常化曾是最大的戰後待解決問題。借助1951年的《舊金山和約》,日本恢復了獨立,重返國際社會,但之後與中國大陸的關係仍處於待解決姿態。在法律以及政治層麵處理與中國大陸的關係,是1972年的《日中聯合聲明》的意義所在。
還有另一個意義。衡量外交談判在多大程度上取得成功的尺子在於互相能夠獲得多大的利益。僅僅一方獲得利益的協議無法持續。而利用這把尺子衡量1972年以後的日中關係,明顯是積極的。有助於亞洲整體的政治穩定,這是毫無疑問的事實。
記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飯野克彥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