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全球能源版圖將改變
2011/12/21
![]() |
「化石燃料的時代毫無疑問還可以延續數十年」,「尚未開採的資源仍然非常巨大」——。10月中旬,在全球主要石油公司高管和産油國政府要人英國倫敦召開了國際會議上,會議上類似的發言接二連三。
數年前,曾經流行過一種「石油頂峰論」,即沙烏地阿拉伯等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各國的巨大油田可以開採的資源正在減少,全球原油生産量將逐漸降低。但是最近1~2年出現了另外一種説法。因為美國已經全面開展把水和化學物質強壓噴射到被稱為頁岩的岩石層使其破碎,然後從中提取天然氣和石油等成分的事業。
在倫敦的國際會議上,國際石油資本荷蘭皇家殼牌(Royal Dutch Shell)開發部門的高管表示,「相比目前的需求量,北美開採的石油可供今後使用100年以上,而全球整體可以開採出供未來250年使用的天然氣」。美國能源問題專家費沙拉基預測,未來3~5年中,美國每年可出口750萬噸液化天然氣(LNG),從而成為僅次於卡達和澳大利亞的全球第3大液化天然氣出口國。此外,中國等國也開始進行頁岩層的勘探和開發。
國際能源機構(IEA)指出,如果將頁岩氣革命、二氧化碳(CO2)減排努力、以及日本核電站事故引發的影響等因素考慮在內進行長期預測的話,到2035年,在全球的一次能源中,天然氣的比重將超過煤炭,地位僅次於石油。
不過,在歐洲等地區對頁岩層的開發會導致包括地下水污染等環境影響的擔憂仍然根深蒂固。此外,還有觀點認為,由於開發頁岩氣和開發傳統的油田和天然氣田所需技術和經驗不同,技術人員不足的問題將成為北美以外地區開發的瓶頸。
由於天然氣單位熱量的CO2排放量比煤炭低45%,比石油低30%左右,因此天然氣的利用增加的確是全球性重大的變化,但天然氣仍然存在著CO2的排放問題。因此,頁岩氣革命並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
另一方面,非常規資源的開發進程將對與能源問題相關的地緣政治産生重大影響。費沙拉基預測,到2020年美國從頁岩層提取的石油將達到日産量300萬桶水準。而目前,美國的原油生産為平均日産量560萬桶,進口為每日900萬桶左右。如果頁岩油生産實現順利增長,原油進口就會大幅減少,這將有助於美國削減貿易赤字。
本月8日,美國埃克森美孚公佈了長期能源展望,該公司副總裁科爾頓表示,「到2040年,北美(美國和加拿大)的石油進口幾乎可以減少為零」。而加拿大已開始對含有石油的砂岩「油砂」進行開發,據推測到2020年時,日産量將達到300萬桶。《石油世紀》作者丹尼爾·耶金指出,歷史正在發生變化,北美地區將再次實現能源的自給自足。
美國國務院於今年11月新成立了能源資源局,美國國務卿希拉蕊強調説,「不涉及能源問題的論經濟和外交都是不可能的」。而建立應對頁岩氣革命的外交戰略正是該能源局的任務之一。
美國的外交專門雜誌上刊載了題為《美國將取代中東成為全球能源中心。永別了!OPEC》的頗具刺激性的論文,成了引人注目的話題。目前,還不能簡單地斷言OPEC在石油供給方面的重要性將降低。但是,在天然氣供給上,如果俄羅斯、伊朗、委內瑞拉等國的份額降低,各國的影響力也隨之下降,那麼,地緣政治就將出現重大變化。
今後,美國再次成為資源大國,全球許多地區都在紛紛推進的新資源開發將改變全球安全保障的前提。美國自從911以後以過度介入中東地區為開端,逐漸將軍事戰略重點轉向亞太地區。同時,以金融制裁為武器加大打壓伊朗的力度。而上述動作的背景就是全球能源版圖平衡的變化。
在天然氣領域,還應該看到地區間的差價問題。雖然産量在不斷增加,但北美需要在液化之後才能向外出口,目前北美的現貨價格徘徊在每100萬BTU(英國熱量單位)4美元以下的低位。而日本和南韓等亞洲國則是通過與原油價格聯動的方式長期購買液化天然氣,最近,亞洲的天然氣現貨價格一度暴漲至每100萬BTU20美元左右。 因此,今後如果可以購買北美的液化天然氣,買家的選項將會增加,這可能成為天然氣在亞洲市場實現商品化的契機。
曾不惜重金到處採購資源的中國與俄羅斯在進口天然氣的價格談判上陷入僵局也是重大的變化。頁岩氣革命帶來的供給源多樣化對日本而言也應該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