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拜靖國的安倍為何還參拜鎮靈社?

2015/08/14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張石:2013年12月26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參拜了靖國神社,同時他也參拜了靖國神社本殿旁邊樹林裏的鎮靈社。他在參拜後所發表的談話中説:本日,我參拜了靖國神社,對為國而戰,犧牲了尊貴生命的英靈們,獻上了誠摯的哀悼與尊崇之念,請英靈們安息併為他們祈禱冥福。同時,我也參拜了祭奠在戰爭中而亡,而且沒有合祀在靖國神社的國內及諸外國的人們的鎮靈社。

        鎮靈社建立以後共有10位日本首相參拜了靖國神社,但是在參拜靖國神社的同時也參拜鎮靈社的首相,僅安倍晉三一人。為什麼只有安倍參拜了鎮靈社?安倍參拜鎮靈社想傳達一種什麼樣的資訊?這個問題很值得深思。

張石
        鎮靈社是在1965年7月,也就是在靖國神社建立約100年後,在當時擔任宮司的筑波藤磨的提議下,在靖國神社本殿以外建立的一個小神社,這裡供奉著從嘉永六年(1853年)以來,在戰爭和事變中死去、但未供奉在靖國神社內的人們,也供奉外國的戰爭死難者。這是一個10平方米左右的極小的神社,前面立著這樣一個標牌,介紹了此社的由來:「為了對因明治維新以來的戰爭和事變死去,但未供奉在靖國神社內的人們進行慰靈,昭和40年(1965年)7月建立,同時還供奉著世界各國的戰死者。例行祭日為7月13日。」

         日本歷史學家秦郁彥認為,筑波藤麿一直不想把甲級戰犯祭奠在靖國神社中(將甲級戰犯在靖國神社合祀的是筑波藤麿的後任松平永芳—-筆者注),因此建了鎮靈社,他曾撰文指出:「雖然筑波藤磨説他會尋找時機將甲級戰犯在靖國神社合祀,但我推定他並不想合祀,其原因就是有鎮靈社這個‘分社’的存在。」秦郁彥認為筑波藤磨建立鎮靈社,就是想為甲級戰犯「怨靈」找一個「存身之所」。

        他曾問過當時輔佐筑波的禰宜(中級神官)木山照道,筑波建立鎮靈社是否是這個意思?木山開始否定,但是後來他們承認,從1965年一直到甲級戰犯在靖國神社本殿合祀的1978年以前,甲級戰犯一直被供奉在鎮靈社裏。(1)

 
   張石
的其他文章

  「留日反日」已成死語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中國緣

  中日互厭是虛 互相喜歡是實

  中韓對安倍戰後70年談話有不同視線

  日本為何沒有抵制大陸遊客運動

  日美關係與中日關係是正比例關係

  中國遊客訪日改變日本國會氣氛

        但是筆者認為,筑波作為皇族,他主持建立這個神社,是要在靖國神社所代表著「失衡的傳統」中取得一種「傳統的平衡」。

         筑波藤麿(1905-1978)是日本皇族,原名藤麿王,遠祖為南北朝(1336–1392)時代北朝第三代天皇崇光天皇的皇子榮仁親王,為日本南北朝時代兩大皇統之一持明院統的嫡流。

         日本皇族生死觀中的一個重要的傳統,就是「怨靈祭奠」,通過「怨靈祭奠」達到「怨親平等」,「死者即佛」。

         從有據可查的歷史文獻看,這種思想起源於奈良時代的「怨靈恐懼」。在那個時代,日本皇室的人們認為:含怨而死的人有能力通過作祟向活著的人們進行報復;而活著的人對怨靈只能祭拜、崇敬,難以鎮壓。

       「怨靈」作為一個單詞最早出現在承和7年(840年)完成的敕撰史書《日本後紀》延歷24年(805年)四月甲辰條中:

         令諸國奉為崇道天皇,建小倉,納正稅四十束,並預國忌及奉幣之例,謝怨靈也。

         文中所提到的「崇道天皇」,是日本「第一大怨靈」早良親王。早良親王是日本第50代天皇桓武天皇(在位781——806)的弟弟,曾被立為皇太子,但捲入長岡京造宮使藤原種繼被暗殺事件,皇太子之位被廢黜。早良親王堅持主張自己無罪,並絕食而死。這以後桓武天皇家災難不斷,皇太后和皇后相繼去世,安殿太子也病入膏肓。桓武天皇筮卜問佔,佔者説是早良親王的怨靈之祟,於是桓武天皇為早良親王修廟建社,並追封為「崇道天皇」。出於這種文化傳統,日本皇家十分注重對含恨而死的政敵的祭奠,不僅對於本國的敵人,而且對於敵對國的敵人,也展開祭奠活動。

        但是由於靖國神社的定位從開始就是「為國而戰的殉死者」,因此長期以來一直不去供奉與明治以後的日本政府相對抗的人,由於日本的侵略而犧牲的東亞各國人民更不能供奉,這有悖於日本皇家的「怨靈祭奠」、「怨親平等」的傳統。筑波藤麿建立鎮靈社,「為了對因明治維新以來的戰爭和事變死去,但未供奉在靖國神社內的人們進行慰靈,昭和40年(1965年)7月建立,同時還供奉著世界各國的戰死者」,我想他就是要在靖國神社所代表著「失衡的傳統」中取得一種「傳統的平衡」。

         因此筆者認為:安倍參拜完靖國神社後再去參拜鎮靈社,就是要發出一種日本傳統文化中的「怨親平等」的資訊,他試圖告訴世界的人們:我既參拜了日本的戰死者,也參拜了在二戰中犧牲的亞洲國家中的戰爭犧牲者,不是單單參拜甲級戰犯。死者一如,怨親平等----這是日本的傳統。

         日本首相中也有人希望用日本傳統的生死觀解釋靖國參拜,而安倍這種傾向尤為強烈。他在曾《走向美麗之國》中引用美國喬治城大學的柯賓·德克教授的話來説明自己的見解:「在美國的阿靈頓國家公墓中,埋葬著一部分擁護奴隸制的南軍將士,如果按反對小泉參拜的人們的道理來説,美國總統如參拜國家公墓,就是悼念南軍將士之靈,就是使奴隸制正當化。可是無論總統還是大多數美國國民都不這樣想,他們一方面承認南軍將士為不光彩的目的戰死,另一方面又覺得他們的靈魂是值得追悼的,而日本政府和國民悼念包括也許做過不光彩事情的人在內的戰爭犧牲者,也是很自然的。」(2)

        但是安倍在參拜靖國神社後又參拜鎮靈社的意圖,完全沒有傳達出去,不僅中韓嚴厲地批判了他的參拜行為,而且美國也首次對日本參拜表示「失望」,媒體也完全沒有注意到這一點,這是為什麼呢?

        我想大致有如下兩個原因:


        第一,鎮靈社的知名度太低,平時也一直閉鎖。筆者在2013年8月15日去靖國神社採訪時,想去看一下鎮靈社,還要找神社的工作人員用鑰匙打開鎖著的柵欄,才能進去。旁邊還有許多日本人問筆者:這就是安倍首相參拜過的鎮靈社嗎?連日本人都不知鎮靈社的意義何在,更何況外國人。

        第二個原因可能就像日本文化、宗教學者梅原猛所説的那樣:「需要指出的是,靖國神社在很大程度上,脫離了傳統的神道,如果以《古事記》中的神道為(日本的)傳統神道的話,則《古事記》中的神道是由祭祀自己(日本皇族)的祖先天照大神的伊勢神宮和祭祀被天照大神的子孫所滅的大國主命的出雲大社這兩個神社構成,而出雲大社比伊勢神宮還要大。為在自己奪權時所滅掉的人們鎮魂的神社,要建得比自己祖先的神社大──這才是日本的傳統。在抗擊元寇之戰以後,鐮倉建立了祭祀元朝戰死者的寺廟,就是豐臣秀吉那個時候,也為在朝鮮被(日本軍隊)殺害的朝鮮人建立了耳冢。對於在二戰中死去的人們也應該如此。在中國和南韓等地,由於日本的侵略而犧牲的人是日本犧牲者的5倍以上,而東亞犧牲的人加起來要超過1000萬人。如果按照傳統的神道,對這些人的靈魂是應該厚祭的,而不對這些人進行祭奠,只祭自己國家的死者,難道是合理的嗎?這是和傳統的神道相悖的。」(3)

        如果鎮靈社和靖國神社蓋得一樣大,而且參拜靖國神社的日本首相也都像安倍那樣既參拜靖國也參拜鎮靈社,也許安倍想向世界傳達的資訊,多少能傳達出去一些,但是在現實中,這又是不可能的。

(1)見秦郁彥「靖國神社‘鎮靈社’的推理」,《文藝春秋》,2001年11月號,353-354頁。
(2)安倍晉三《走向美麗之國》,文藝春秋社,2006年出版,74頁。
(3)《世界》,2004年9月73頁。

本文僅代表筆者個人觀點

張石 簡歷
1985年,中國東北師範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研究所畢業,獲碩士學位。1988年到199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助理研究員,1994年到1996年,東京大學教養系客座研究員,現任日本《中文導報》副主編。著有《莊子和現代主義》、《川端康成與東方古典》、《櫻雪鴻泥》、《寒山與日本文化》、《東京傷逝》、《孫中山與大月薰—一段不為人知的浪漫史》等著作。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