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到底有沒有中醫?

2015/11/06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張石:10月5日,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中國中醫科學院科學家屠呦呦和愛爾蘭科學家威廉·C·坎貝爾及日本藥學教授大村智一起獲獎,屠呦呦成為首位獲得諾貝爾科學類獎項的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的獲獎使中國及世界從事中醫藥工作的人們歡欣鼓舞,也再次掀起了肯定與否定中醫的熱烈的討論,同時也引起中國人關注日本中醫。

        清末民國時期,中國曾經有過否定中醫的思潮,文學家魯迅就是代表人物之一。而最近幾年,這種思潮在中國再起,代表人物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何祚庥。

 張石
        10月9日,筆者在騰訊《大家》專欄中發表題為「日本人為什麼不像中國人那樣攻擊中醫?」文章,筆者指出:中醫曾一度被採用了德國醫學的明治政府忽視,但是從2001年開始,日本文部科學省發佈的《典型核心課程指南》,指導所有的醫學生能夠概略説明古老的和藥與中藥的性能及副作用等;2010年,更進一步要求,要「能夠説明中藥的特徵與使用現狀。」《典型核心課程指南》,是為了使課程的內容順應時代潮流,指導醫學生在6年的學習期間應該履修的重點課程的指南,而從2004年4月開始,日本80個醫科大學及綜合性大學醫學系,都開始講授中醫。

        「為什麼現在文部科學省會做出如此的《典型核心課程指南》呢?北里大學東洋醫學綜合研究所所長花輪壽彥説:‘歷史的潮流站在我們一邊了。’

        明治時代是戰爭的時代,外科和感染科是重要的,因此德國醫學當時很有魅力。而今天慢性病和老化是時代的焦點。花輪壽彥説:「在這個領域中,研究局部的西歐的科學主義已經走到了盡頭,因此將身心融為一體,著眼於人的整體的中醫浮出了水面。」(見2005年1月17日《朝日新聞》夕刊)

 
   張石
的其他文章

  中國將軍的日本兒子

  吉田茂為什麼為甲級戰犯題墓碑

  日本戰犯為什麼喜歡撫順的牽牛花

  參拜靖國的安倍為何還參拜鎮靈社?

  「留日反日」已成死語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中國緣

  中日互厭是虛 互相喜歡是實

  中韓對安倍戰後70年談話有不同視線

  日本為何沒有抵制大陸遊客運動

  日美關係與中日關係是正比例關係

  中國遊客訪日改變日本國會氣氛

         而俞天任先生在騰訊《大家》專欄中發表題為「日本有‘中醫’嗎?」一文反駁拙文,俞先生認為:「因為日本根本就沒有中醫,總不會去批判一個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東西吧?」

         那麼日本到底有沒有中醫呢?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首先我們來看什麼是中醫?俞天任先生説:「‘中醫’是中國人相對於西洋醫術而對本國傳統醫術的稱呼,也就是「中國的醫術」,中國的醫術發源於中國,傳到了中國的鄰國,比如朝鮮半島、日本和越南,到後來凡學著中國人的樣子用筷子吃飯的地方也就都學著中國人吃一樣的藥。」

         那麼我們就按照俞先生的這個對中醫所下的定義來證明日本有沒有中醫。任先生又説:「其實日本的‘漢方醫’雖然從總體來説屬於東方醫學,有點像中醫,但是中醫學傳到日本之後日本自己發展出來的,和中醫並不一樣,最顯著的特徵是中醫學裏的陰陽五行那種似是而非的玄學巫術被全部剔除了,日本的漢方醫學其實是一種對中醫藥典整理的學問,主要是從《傷寒論》和《金匱要略》這兩本起源於《傷寒雜病論》的著作裏尋找認真的藥方和驗方治病,所以日本的漢方醫學有不少有效的處方。」

        按照俞先生的説法,中醫就是「中國的醫術」,比如説「學著中國人吃一樣的藥」,那麼為什麼《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的藥方和驗方就不是「中國的醫術」了嗎?

       我們再來看看,什麼是「漢方醫」?



        日本的中醫師,在日語裏叫「漢方醫」,按照日本辭書《電子大辭泉》的解釋,就是「用中藥方劑和醫術診斷及治療的醫生」,而維基百科日文版解釋為:「用號脈、腹診、舌診等傳統中國醫學(東洋醫學)的手法看病觀證,用生藥配成的漢方藥進行治療的醫生。」正像西醫傳到中國以後,相對於西醫管傳統醫生叫「中醫」一樣,日本也是在明治維新之後承認了西醫,開始把傳統的醫生稱為「漢方醫」的。也正像中國中醫的別稱叫「漢醫」一樣,日本的「漢方醫」的別稱也叫「漢醫」,因此筆者認為,儘管中國的現代中醫師及日本的漢方醫隨著時代的變化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翻譯成漢語時仍可以翻譯成「中醫師」,如果翻譯成「用中藥方劑和醫術診斷及治療的醫生」等則太囉嗦了,但是無論俞天任先生的文章還是拙文,所謂「中醫」的概念,指的不是中醫師,而是像俞先生所表述的那樣,是「中國的醫術」,而在這裡我們所用的日語原詞「漢方醫」,指的也是「醫術」,全稱應該是「漢方醫學」。

        中醫學大約在5世及從朝鮮傳入日本,據史書《古事記》記載,西元414年朝鮮新羅的金武氏攜醫術來到日本,並治好了當時允恭天皇的病,這是中醫傳到日本的最早的記錄。平安時代宮中醫官丹波康賴永觀二年(984年)向朝廷獻上自己撰寫了《醫心方》一書,全書共30卷,用中文寫成,其內容包括醫師的倫理、醫學總論、各種疾病的治療、保健養生以及房中術等,書中大量引用中國唐代所存醫書的內容,可謂是集當時中醫學之精髓,是日本現存的最古的醫書,他是開創日本中醫的第一人。從5世及到15世紀,日本在學術、臨床以及行政管理等環節全面接受中醫藥,形成了日本漢方醫學。

        中醫在日本得到真正地發展應該是在16世紀。室町·戰國時代的日本僧醫田代三喜于長享元年(1487年)赴明朝留學,當時在中國,金元時代的李東垣,朱丹溪學説盛行,三喜師事僧醫月湖學習李朱學説,後攜月湖著《全九集》《濟陰方》等許多書籍回國,設醫館治病救人。他招收弟子,著書立説,並創立了日本醫學的「後世學派」,這一流派在中國被稱「中醫派」。該派主要以宋翰林醫官院王懷隱、王佑、鄭彥、陳昭遇等人依據醫局所藏北宋以前各種方書、名家驗方並宋太宗親驗醫方,又廣泛收集民間效方集體編寫而成的《太平聖惠方》和明代江西省十大名醫龔廷賢撰于萬曆十五年(1587)的涉及內、外、婦、兒諸科的綜合性醫學著作《萬病回春》為指南行醫。

         而江戶初期的醫師名古屋玄醫受中國金元時期易水學派等影響,並學習中國明末清初名醫俞嘉言的《傷寒尚論篇全書》《醫門法律》等書,提倡醫學崇古論,尊宗師張仲景而廢黜百家,創立了「古方派」。「中醫派」提倡病因病機方式,也就是以陰陽五行、氣血津液、藏象、經絡、病因和發病等基礎理論,探討和闡述疾病發生、發展、變化和結局的機理及其基本規律,也就是辯證論治方式;「古方派」主張以《傷寒論》為基礎的方證相對模式,在不考慮病因病機的前提下,重視證和方的對應關係。

         日本漢方醫古時的主流是中醫派;近代的主流是古方派。中醫派和古方派曾有過激烈的衝突。現在乃有對立,而在江戶時代中、晚期,還産生了古方·後世折衷學派。由於中醫派在理論上的更新不夠,到1980年代,開始衰退,而古方派明顯佔了上風。

        明治時期,醫學主流也從漢方醫學轉向西方醫學,1874年(明治7年)制定實行了新的醫療制度,醫學校幾乎不再進行漢方,或曰中醫授課,1906年以後,特別是在一戰以後,日本出現了重新評價漢方醫學的形勢,漢方醫學得到某種程度的復興。20世70年代以後,由於中日邦交正常和中國針刺麻醉的啟發,日本漢方醫學出現了一派興旺景象,其社會地位得到提高,官方給予愈來愈多的關注,大多數公眾在保健、醫療方面對其持信任態度,臨床使用漢方藥日益增加。日本現有70-80%的醫生會使用漢方藥。從1980年代開始,日本與中國的交流不斷增多,現代中醫學也被引入,經過30年的努力,現代中醫學在日本的漢方界普及,中醫學的想法和臨床在日本深深紮根。從事漢方醫學、針灸及按摩的醫師已有十幾萬人。漢方藥進入了社會保險,1976年漢方藥被政府承認後,大部分可在健康保險中報銷,主要漢方製劑被定為保險製劑在全國通用。政府投資建立漢方研究機構,並制定了漢方醫學研究計劃。各級漢方學術組織、團體開展廣泛的學術交流,學術氣氛非常活躍。「中醫」這個中國描述傳統醫學的新詞,也常被被直接使用,日本有以日本大學腦神經外科教授酒谷薰為理事長的日本中醫學會。當然,日本的漢方醫(在日本也稱「漢醫」)會有本土的特色,現在的新詞「中醫」和中國古代醫學及日本的漢方醫的內涵和外延不可能完全重疊,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其基礎都是傳統的中國醫學。

         如果按照俞先生的説法中醫是「中國的醫術」的話,那麼中醫從西元5世紀傳到日本後,一直都存在,根本不存在「日本沒有中醫」的事實,不管它叫「漢醫」還是「漢方醫」。

        第三我們來看一看日本漢方醫剔除了「陰陽五行」學説嗎?




        俞先生文章説:「中醫學傳到日本之後日本自己發展出來的,和中醫並不一樣,最顯著的特徵是中醫學裏的陰陽五行那種似是而非的玄學巫術被全部剔除了」,這種説法無論從歷史上講還是從現實上來看都不是事實,日本幾乎所有從事東洋醫學的人都認為:「陰陽五行是所有東洋醫學的基礎」(見日本大和針灸治療院網頁)。日本確實有過一個階段對中醫有過「重藥不重醫」的傾向,但是哪一個中藥方不貫穿「陰陽五行」的精神呢?而且日本的中成藥在藥典上會對其中醫藥理進行説明,如在説明在日本醫療機構每年處方量達2000萬件的「葛根湯」時指出:

         適應症(體質):表證、實證和中間證(在身體的中間一帶)、寒證(惡寒)。

         而在這個漢方藥的備考中則寫道:

         ●漢方是産生在中國的體系化的醫學,其起源可以追溯到2000年以前,從古時傳到日本,並完成了其獨特的發展。

         ●漢方的特徵,是從身體的整體出發,調整整個身體的狀態,從而達到治病的目的,因此漢方不只看症狀,而必須診斷每個人的體質。而患病時表現身體的狀態和體質的東西,就是「證」的概念。這種考慮問題的方法和西醫在臟器和組織中尋找原因形成鮮明的對照。漢方的好處就在於,與其説是從藥出發,不如説是以「證」看人。
         (藥的110:藥事典版。http://www.interq.or.jp/ox/dwm/se/se52/se5200013.html

          講「證」就離不開陰陽,中醫講「陰陽辨證」,指的就是陰陽、表裏、寒熱、虛實八類證候,此為中醫辨證學的基本綱領,對於漢方藥,就是「重藥不重醫」,也是離不開陰陽的。

          也有日本醫生根據「證」進行診斷治療,曾任日本富山醫科藥科大學教授的寺澤捷年先生等,在富山醫科藥科大學附屬病院和漢診療科根據血象和「證」相結合診斷並治療風濕性關節炎,並採用中藥「桂枝茯苓丸」和「防已黃耆湯」進行治療。

         另外日本針灸特別盛行,如果按照俞先生有關中醫是「中國的醫術」的定義的話,針灸可是一點不摻假的「中國的醫術」的一種,都登錄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了。日本的針灸師多達約12萬人,而且不像俞先生説的那樣,是「沒有人知道」的中醫,而是像葛根湯一樣,在日本家喻戶曉。據筆者調查,所有的學習針灸的人,都以陰陽五行為基礎課,根本就不存在所謂「剔除」的問題。

        筆者在「日本人為什麼不像中國人那樣攻擊」一文指出:

        從2004年4月開始,日本80個醫科大學及綜合性大學醫學系,都開始講授中醫。

        為了配合這一新的開端,日本東洋醫學會學術教育委員會理事等54人分擔執筆,並在2002年12月完成了教材《入門漢方醫學》,這本書第二章「診斷和治療」中的第二節裏專門講陰陽,其中包括:「傷寒論中的陰陽背景」、「患病時期和治療方針」、「全體陰陽」、「部分陰陽」等,而在第二章第五節「五臟六腑」中,專門講五行,其中包括「從五行所見生命活動與五臟活動」、「五臟的的病態和治療實踐」(1),哪有什麼「中醫學裏的陰陽五行那種似是而非的玄學巫術被全部剔除了」之説呢?

        總之,如果按照俞天任先生有關中醫的定義:「‘中醫’是中國人相對於西洋醫術而對本國傳統醫術的稱呼,也就是「中國的醫術」,中國的醫術發源於中國,傳到了中國的鄰國,比如朝鮮半島、日本和越南,到後來凡學著中國人的樣子用筷子吃飯的地方也就都學著中國人吃一樣的藥。」那麼中醫就在日本始終存在,但是日本現在確實沒有像中國那樣的開生藥方讓病人自己去抓藥的中醫師,這也是現在日本中醫和中國中醫的不同點。

       (1)日本東洋醫學會學術教育委員會編輯《入門漢方醫學》,南江堂,2002年12月出版。

本文僅代表筆者個人觀點

張石 簡歷
1985年,中國東北師範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研究所畢業,獲碩士學位。1988年到199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助理研究員,1994年到1996年,東京大學教養系客座研究員,現任日本《中文導報》副主編。著有《莊子和現代主義》、《川端康成與東方古典》、《櫻雪鴻泥》、《寒山與日本文化》、《東京傷逝》、《孫中山與大月薰—一段不為人知的浪漫史》等著作。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