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啟示中國人學習日本人個人修養
2015/12/30
![]() |
張石 |
由於有這種意識和修養,日本人從不會在公共場所或街上亂扔垃圾,對於自己在消費過程中出現的垃圾,有垃圾箱時就扔到垃圾箱裏,沒有垃圾箱時一律自己拿回家。他們認為:如果隨便亂扔垃圾,會使環境不整潔,使他人看到後産生不快感,這樣就給他人「添了麻煩」,而給他人「添了麻煩」,就觸動了他們的道德底線,因此在日本的公共場所和旅遊景點,幾乎看不到亂扔垃圾的,也看不到在中國每天早晨都可以看到的那種掃大街的清潔工,因為沒有垃圾可掃,這和中國到節假日時旅遊景點垃圾滿地的現象形成鮮明的對照。
據中國新聞網微網誌2015年10月3日報道:「國慶長假,香山是北京熱門景點之一。香山公園的140餘名環衛工人每天工作15個小時,多數時間在陡峭的山路和峭壁邊上撿拾垃圾。10月1日、2日兩天,共撿拾了6噸垃圾。很多遊客呼籲‘為了他們別再亂扔垃圾’!不亂丟垃圾,讓環衛工少彎一次腰,你能做到嗎?」
目前日本全面實現了垃圾分類,而據2015年2月6日《南方週末》的電子報報道,「早在2004年,中國就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垃圾産生國。根據世界銀行2012年發佈的報告,2011年,全球産生城市固體垃圾約13億噸,而亞太地區約産生2.7億噸,其中中國佔了70%。」
「中國的垃圾分類在大陸被正式提出可追溯到2000年,建設部城市建設司確定北上廣等八個城市為‘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城市’」。
「但在缺乏可操作性指導和法律缺位的情況下,國內試點城市的垃圾分類工作並不順利。據《人民日報》報道,我國首批8個城市試點垃圾分類收效甚微。」(劉文慧「中國垃圾分類史」).
而實現垃圾分類的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每個人必須遵守分類的原則,什麼垃圾放到什麼地方,哪一天扔什麼垃圾必須嚴守,而不願意給他人添麻煩的日本人,絕對不願意讓自己亂扔的垃圾給其他人帶來麻煩、不快和煩惱,因此每個人都會記得什麼垃圾扔到什麼地方,什麼日子扔什麼樣垃圾。日本美麗的環境,與守則守時,不希望給他人添麻煩的日本人的個人修養是不可分的,而看看中國在旅遊地和公共場所那些亂扔的垃圾,不得不讓人懷疑:就是徹底實現了垃圾分類,人們真的會認真履行這些分類規則嗎?
據2015年10月8日香港《明報》網報道:「青海省青海湖在國慶期間吸引了大量遊客,據官方數據,單是10月1日0時至晚上6時,景區客流量就達到5343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20%。
《新京報》記者環湖走訪多個景點,發現一處土坑垃圾場,該處距離民居不過200米。村民阿扎西説,這個坑是4年前建築取土留下,後來附近村民開始傾倒垃圾,而近年旅客餐飲或生活垃圾都倒到這裡。他指出,一旦起風,垃圾袋漫天飛舞,飄到牧民家、地裡、草場,常有牛死亡,剖開牛肚子,發現胃裏有垃圾。另外,垃圾場惡臭的液體溢出,流入草場,而下游不遠處的黑馬河,就是直通青海湖。」
目前在中國,這種亂扔垃圾,建立「約定俗稱」的垃圾站的現象還很普遍,由於這種個人修養和意識上的原因,中國實現全面的垃圾分類的路程還相當遙遠。
聽一位朋友對我説,她的丈夫是一個普通的日本人,也是一個很守規矩的人,平時的禮貌人情不用説,就是在扔垃圾時,也非常仔細認真。在他用紙杯喝完飲料時,一定要用清水把杯子沖洗乾淨後再扔掉。問他為什麼?他説殘留下來的糖液等會産生一些腐敗物質,這樣會污染環境。
為了找回青山綠水,再現樹綠天藍,不僅需要國家、企業下大力氣治理,每個人「從我做起」,學習日本人的環境意識和個人修養,也是至關重要的。
本文僅代表筆者個人觀點
張石 簡歷
1985年,中國東北師範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研究所畢業,獲碩士學位。1988年到199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助理研究員,1994年到1996年,東京大學教養系客座研究員,現任日本《中文導報》副主編。著有《莊子和現代主義》、《川端康成與東方古典》、《櫻雪鴻泥》、《寒山與日本文化》、《東京傷逝》、《孫中山與大月薰—一段不為人知的浪漫史》等著作。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