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親人相殺比例激增 中國要警惕

2017/05/18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張石:5月6日,日本大阪府高槻警察署以涉嫌殺人,將73歲的為清信子逮捕。據報道,為清信子以照顧患老年癡呆症、臥床不起的76歲的丈夫非常疲勞為由,從4月下旬開始不再給丈夫食物,而她丈夫由於身體狀況,自己無法取得食物,因此死亡。

 

  類似的案件最近在日本層出不窮,日本把此類案件命名為「護理殺人」,這種事件一般都發生在父母親和子女之間或夫妻之間。

 


 張石 的其他文章

 

  對待中國:川普比安倍高明得多

 

 炸死張作霖事件為何在日本又被炒熱?

 

 勸説美國不對朝鮮動武是日本的使命

 

 日本是要包圍中國還是要包圍美國? 

 

 中國人消費日本商品的矛盾狀態亟待解決

 

 為何日本人不像有些中國人那樣隨處接吻?

 

 APA酒店老闆在歷史觀上反華更反美

 

 APA放置爭論歷史書籍偏離日本商業精神 

 

 無人售貨到處可見凸顯日本人道德高度

 

 哪些方面日本人不如中國人文明?

 

 靖國神社將會祭奠中國的戰歿者嗎?

 

 小池正在擊潰石原慎太郎政治家族(2)

 

 更多 >>>>

 

  戰後,日本的殺人事件不斷減少, 但是親人間相殺的比例卻不斷增高,從1978年到2003年的25年間,在全體殺人事件中親人相殺事件佔40%左右,但是從2004年開始,其比例大幅上升,2004年為40.5%,2013年達53.5%,可以説,在現在的日本,大多數殺人事件是親人之間相殺。(1)

 

  而親人相殺的事件中有兩類最突出,數量也多,一個就是父母殺害兒女,一個就是兒女殺害父母或夫婦相殺。

 

  幼兒遭虐待慘死

 

  日本有許多幼小的孩子遭受親生父母的虐待而死。據共同通信社2016年8月4日報道:日本厚生勞動省初步統計數據顯示,全國兒童諮詢所2015年度處理的虐待兒童案較上一年度增加16%,達103,260起,刷新歷史最高紀錄。自1990年度統計開始以來,虐待兒童案已連續25年上升,且首次突破了10萬起。虐待兒童情況不斷發生的嚴重現狀再次顯現。

 

  其中許多孩子是在父母的虐待中死亡的。據《Daily新潮》今年1月10日發表在網路上的文章「進行虐待的魔鬼父母」,在2014年,因為遭受虐待而進行諮詢的件數達88,931件,其中已經死亡的兒童達69人,每年都約有百名兒童左右遭受虐待而死,而虐待者中有52.4%是親生母親;34.5%是親生父親。

 

  而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社會保障審議會兒童部會「有關虐待兒童等要保護事例的驗證的專業委員會」過去連續11次公佈的《關於兒童遭虐待的死亡事例等的驗證結果》,除父母與孩子一起自殺以外,遭虐待而死的孩子零歲以下為256人,佔全部虐待致死的44%。

 

  由於受虐待的孩子年齡越小其比例越高,而孩子越小越難以去找人傾訴,因此這些數字只是冰山的一角,還有大量的受虐待的孩子生死無告。

 


 

  據日本ANN報道,今年的1月12日,日本北九州市警察以涉嫌殺害生後3個月的女兒,將其32歲的母親和她的男朋友逮捕,他們涉嫌在去年12月,在北九州市的酒店裏,把這個嬰兒浸到浴缸中,然後毆打其頭部將其殺害。

 

  對於為什麼虐待兒童的事件不斷增多,日本各界所列舉的原因有多種多樣,如有的專家認為是非正規雇用的臨時工不斷增多,貧困造成了父母無法養育兒童,有的認為:從乳幼児遭虐待最多的事實看,是由於孩子的誕生,並不是母親本人的意願,而懷了孕的母親由於某種原因錯過了人工流産的時機,違心生下孩子。

 

資料圖片

 

  而筆者認為:虐待兒童事件的不斷增多的最大原因應該是兩個,一個是孩子的「玩具化」和父母的「幼稚化」。在過去的日本社會裏,「家」是最基本的經濟形態和生活形態,家是從事以稻作為主的農業生産的基本單位,土地的繼承和家的延續,構成種族的社會存續的基礎,需要繼承人延續家的存在,因此子女,特別是長子,被視為家的延續人受到珍重,家的延續意識深深札根於日本人的心理深層,但是在現代化和都市化的過程中,已基本不需要這種以土地的繼承和家的延續為基礎生産與生活方式,人以個人的形態參與社會或供社會選擇,大多數孩子出生以後失去了繼承家業的必要性,又由於社會保障系統的完善和獨身家庭的不斷增多,「養兒防老」的觀念正不斷失去現實性,因此孩子對於現代的父母而言,與其説是必要的存在不如説是「玩具」,就像養小貓、小狗一樣,如果現代的父母在經濟和生活環境有充分的余裕,他們就會精心養育自己的「玩具」,如果在經濟和周圍的環境使他們失去了養育「玩具」的余裕,他們也就失去了對孩子這個既不好玩,又很費錢,也不能拋棄的玩具的興趣,往往會把生活中的怨氣發洩到孩子身上而加以虐待。

 

  再一個原因就是年輕父母的「幼稚化」。據日本綜合研究大學院教授長谷川真理子的調查,最容易受到虐待的孩子是1周歲不滿的嬰兒,而遭受虐待的原因最多的是「哭起來沒完」(2)。這説明這些日本年輕父母,失去了作為一個成年人的耐心。日本人的生活在戰後漸漸富裕起來,成為世界上屈指可數的高收入國家,同時人們從幼兒到成年的教育期間大大延長,年輕人缺少在幼少年時代的艱苦生活的磨練,加上的經濟上難以獨立的學生生活期間的延長,也延緩和制約了年輕人成長為一個能夠堅忍地承擔責任的成人的過程,缺少作為一個成人的耐心。這樣,即使成為父母,也經常會把自己的忍耐力降低到與幼兒同一水準,以啼哭的幼兒同樣的焦躁的心情對待幼兒,這樣就産生了虐待。


 

  「護理殺人」怵目驚心

 

      親人相殺的另一種常見的現象就是兒女殺死父母、祖父母或夫妻相殺,而其中最多的案件應舉所謂的「護理殺人」,也就是説,護理病弱老人的子女或配偶等,殺死被自己照顧的老人。據日本福祉大學教授湯原悅子統計:在過去17年中,護理殺人事件至少發生了672件,(3)而據島田裕巳《只有拋棄父母一條路》一書,2013年,日本的殺人事件為342件,其中1/10之一以上是護理殺人。(4)按照《只有拋棄父母一條路》一書的説法,「護理殺人」是日本家庭養老中發生的特有現象,由於日本人過於長壽和大家庭的解體,護理多病的老人甚至患老年癡呆症、臥床不起的老人成了子女或配偶的沉重負擔,有的子女不得不辭去工作照顧老人,造成了生活的極度貧困,甚至無法再生活下去,因此引發了「護理殺人」或護理者和被護理者一同去自殺,因此島田裕巳認為:要想生存下去,只有拋棄父母這一條路,父母要促進孩子早日獨立,而子女也儘量爭取早日獨立離開父母。

 

  在2015年11月22日,在日本埼玉縣的深谷市利根川,無職的47歲的女性波方敦子駕車載著患老年癡呆症,當時81歲的母親和74歲的父親開入河中,父母親溺死,而波方敦子被衝到淺灘獲救。這一事件震動了日本社會。

 

  波方敦子是這對老夫婦的三女兒,沒有工作,專心照顧患老年癡呆症的母親,父親做送報紙的郵遞員,一家人雖然不富裕,但是生活也還算安穩。

 

  可是, 2014年11月,父親由於頸椎病手足麻木,不能再騎摩托車了,只好辭了工作,而且病情不斷惡化,漸漸地連路都不能走了。由於父親沒有加入年金,沒有退休金,一家人的生活陷入困境。女兒在走投無路後去政府諮詢,準備申請生活保護。

 

  所謂生活保護,是日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對於生活窮困的國民,保證最低限度的文化水準上的生活的公共扶助制度,一般得到生活保護的人,吃穿住行和醫療都能得到保證。

 

  但是在波方敦子申請生活保護後的11月18日的傍晚,父親提議一家3口一起去自殺,女兒當即同意了。

 

  19日,市政府的相關人員為波方敦子申請生活保護事宜到他們家調查,而在兩天之後,三人一起去自殺。

 

  2016年6月23日,日本埼玉縣地方法院對此案進行宣判,判決書指出:雖然被告波方敦子的行為是由於對父母的深深的同情,應該酌情量刑,但是不得不説她輕視生命,因此判處她有期徒刑4年(檢方求刑8年)。

 

  最後審判長對被告説:不要忘記一起和睦生活過的父親和母親,請珍惜每一天,活下去。

 

  據説在當時,無論審判長還是被告本人,都是眼裏含淚。

 

  這一事件暴露了日本政府所推進的家庭養老的局限性。日本進入了超級高齡化社會,到2016年為止,65歲以上的人已達27.3%,日本信用調查公司「東京商工調查」去年11月在網際網路上實施的問卷調查顯示,多達七成的企業預測以護理家人為理由的離職者「在未來將會增加」,而據日本厚生勞動省2015年1月發表的調查顯示,在2012年,日本人患老年癡呆症的人約462萬人,7個老人中就有一人患老年癡呆症,老年癡呆症有時需要日夜監護,會使護理者不得不辭去工作而且十分疲憊,這也構成了「護理殺人」的一個重要原因。

 

  而日本的「護理殺人」也有更深的文化心理的因素,從我們上述一家三口的自殺案件中可以看到,他們,尤其是他們當中的父親,寧願選擇一起自殺也不願意接受政府的援助,他們認為花政府的錢就是花其他人的稅金,就是給別人「添麻煩」,在日本人的文化心理中,給別人「添麻煩」簡直就是一種罪過,是沒有自尊的,是恥辱的,因此他們在走投無路時沒有選擇接受政府的救助,而是選擇了自殺。 

 

  日本的現實為中國敲響警鐘

 


 

  其實,不光日本,中國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首先,獨生子女一代對婚姻的態度較為輕鬆,對婚姻和家庭的認識不再像前輩那樣嚴肅,離婚率遠遠高出他們父母的一代。據中國媒體報道,「根據中國國家民政部發佈的《2013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2013年全國依法辦理離婚手續的共有350萬對,比2012年增長了12.8%。這個增幅遠遠大於結婚登記的增幅,後者只比上年增長了1.8%。而另一個數字是,1990年,全國依法辦理離婚手續的,只有80萬對。」(5)2013年,中國北上廣大城市的離婚率飆升至30%-39%,二三線城市的離婚率也高達20%-30%。其中80後的離婚率更是高達57%,也就是説,80後的每一樁婚姻,平均只能維持2-5年。(6)在婚姻上如此沒有耐心人,很難成為有耐心的父母,也必然會像日本一樣,出現很多沒有耐心的幼稚父母。世界衛生組織的工作小組對中國的虐童狀況作了系統分析,根據估算,中國有26.6%的18歲以下青少年兒童遭受過身體虐待,19.6%遭受過精神虐待,8.7%遭受過性虐待(7),而獨生子女人群,隨著他們結婚生子,上要贍養4個老人、下要撫養一個孩子的「421家庭」逐漸形成,使他們的養老負擔過於沉重,也許現在他們的父母一代還不太老,有時還能在經濟和照顧孩子等方面支援他們,而今後1980年以後出生的一代的父母將逐漸進入需要子女照顧的高齡後期,那麼會不會也會出現日本這樣普遍的「護理殺人」的現象呢?十分令人擔憂。

 

  數字來源見島田裕巳《只有拋棄父母一條路》,幻冬舍,2016年版,18-19頁。
  《每日新聞》2016年9月18日,東京朝刊。
  《只有拋棄父母一條路》,17頁。
  同上,18頁。
  《中國新聞週刊》記者陳薇 馬海燕「80後成離婚潮主力 知識層次越高離婚率越高」,《中國新聞週刊》2015年06月16日
  見《上海金融報》,2014年8月14日網路版。
  見2015-04-20易網,數讀。

 

張石

本文僅代表筆者個人觀點。  

 

張石 簡歷:

1985年,中國東北師範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研究所畢業,獲碩士學位。1988年到199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助理研究員,1994年到1996年,東京大學教養系客座研究員,現任日本《中文導報》副主編。著有《莊子和現代主義》、《川端康成與東方古典》、《櫻雪鴻泥》、《寒山與日本文化》、《東京傷逝》、《孫中山與大月薰—一段不為人知的浪漫史》等著作。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