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唱衰韓朝和解不明智

2018/03/08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張石:朝鮮勞動黨委員長金正恩3月5日在平壤與南韓特使團進行了包括晚餐在內4個小時的會談。朝鮮中央通訊社報導稱,雙方就南北首腦會談達成了「令人滿意的共識」,南韓與朝鮮就4月底舉行首腦會談達成一致。

 

 張石 的其他文章

 

 那些急需減肥的日本的鳥們

 

 從安倍給華人拜年盛讚熊貓香香説起

 

 為何中國人的避忌日成日本盛大節日 

 

 日本有識之士驚嘆中國迅速趕超日本

 

  江歌案初審:為何中日媒體溫差如此大?

 

  為什麼日本人對釣魚島關心度下降?

 

 川端康成三次向首相進言促中日復交   

        

 日本過多的選舉浪費了多少人民的血汗?

              

 在日本要想不受騙,記住這三條

                                     

  更多 >>>>

  對於朝鮮半島南北關係的迅速好轉,一些相關國家都表示歡迎,美國總統川普3月6日在推特上就朝鮮有意和美國對話表示:美朝對話有可能進展。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就南韓總統特使代表團訪朝結果發表談話指出:中方注意到,南韓總統特使代表團訪朝取得積極成果,中方對此表示歡迎。作為朝鮮半島近鄰,中方一貫支援半島南北雙方改善關係,支援有關各方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包括安全問題在內的各自合理關切,推動半島無核化進程。只有日本對朝鮮南北之間迅速改善關係持否定態度,不斷唱衰南北和談。

 

  日本官房長官菅義偉在3月6日的記者會上就金正恩與南韓特使團舉行會談一事表示:「過去與朝鮮的會談對朝鮮的無核化沒有起作用」,似乎在暗示南北會談不起作用,沒有意義。

 

  現在的世界上,可以説只有日本一個國家在不斷唱衰和否定南北會談,但是日本唱衰南北會談是不明智的。

 

  首先,無論從歷史上還是從現實上看,朝鮮的軍事威脅最主要而且最具有威脅效應的對象是近在咫尺的南韓,也可以説,韓朝關係是解決朝鮮問題的關鍵。如果韓朝之間真正建立了穩固的友好關係,朝鮮半島也就成為了和平的半島,可以説朝鮮問題基本上得到了解決。現在由於南韓率先改善韓朝關係,中美等各國都在積極跟進,而日本如果持續唱衰南北和談,就會在朝鮮問題上陷入孤立,在和平解決朝鮮問題上的國際潮流中落後、「晚點」。

 

  第二,日本無法阻止美國和朝鮮推進和平會談。美國本心並不希望和朝鮮動武,因為美國現在在貿易問題上和世界各國鬧翻,國內問題成堆,沒有精力在朝鮮問題上動武。一旦在朝鮮問題上動武,也會涉及到和中俄武力對抗的問題,動作太大,美國承受不起,南韓如果與朝鮮充分改善了關係,美國就更沒有和朝鮮動武的必要了。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一聽説美國方面有對朝鮮軟化的動向,就會給川普打電話,「就日美合作繼續最大限度施壓直至朝鮮方面以完全且可驗證的無核化為前提要求對話達成了一致」(見共同社2月15日有關日美首腦2月14日電話會談的報道)。但是美國對朝鮮的對話路線其實早已確定。《華爾街日報》中文版2月12日報道:幾位美國高級官員表示,經過最近幾週的內部商議後,川普政府的官員們已轉變了對朝策略,將與南韓加強團結,並暗示願意與朝鮮舉行初步會談。


 

  第三,日本以朝鮮的「完全且可驗證的無核化」為對話前提沒有客觀性,因為這一目標應該是對話的結果,而不是對話的前提。如果真的實現了這一步,朝鮮的核問題也就解決得差不多了。日本總是強調:「應充分考慮到過去與朝鮮的對話未帶來無核化的教訓加以對應」(日本官房長官菅義偉在3月6日的記者會見中所説),但是朝鮮核與導彈開發問題不可能一蹴而就,前幾次對話沒有成功可以再談,一直堅持到成功,這是國際交涉的常態。

 

  其實朝鮮現在也不想侵略哪個國家,而只是想保全自己的政權。據南韓總統府6日稱,朝鮮表明了朝鮮半島無核化的意願,稱如果針對朝鮮的軍事威脅消除且其體制能得到保障,則沒有理由擁有核武器。如果總像日本所主張的那樣,施壓施壓再施壓,戰爭的危險性將更大。從朝鮮戰後的歷史來看,朝鮮很難因為外在的壓力而妥協,而是愈感到其體制受到外在的壓力與威脅,愈發展核與導彈開發,最後很可能在難以抗拒外在壓力下,覺得體制真的岌岌可危,「急鼠噬貓」,孤注一擲,鋌而走險,使用核武器。

 

  因此,解決朝鮮問題,只有和平解決一條道路,武力的選項對於任何當事國家都是不幸的,日本應該充分認識這一點,為朝鮮半島走向和平助燃,而不是唱衰。

 

  本文僅代表筆者個人觀點。

 

張石

 張石 簡歷:1985年,中國東北師範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研究所畢業,獲碩士學位。1988年到199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助理研究員,1994年到1996年,東京大學教養系客座研究員,現任日本《中文導報》副主編。著有《莊子和現代主義》、《川端康成與東方古典》、《櫻雪鴻泥》、《寒山與日本文化》、《東京傷逝》、《孫中山與大月薰—一段不為人知的浪漫史》等著作。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