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應避免與南韓陷入「戰術的互損關係」

2019/08/06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張石: 2006年10月8日,第一次出任日本首相的安倍晉三首次出訪選擇了中國,推動由於前首相小泉純一郎參拜靖國神社而冷卻的中日關係回到正常軌道,並以「戰略的互惠關係」對中日關係做出新定位,但是2012年中日圍繞釣魚島(日本稱「尖閣諸島」)衝突不斷,中日關係降至冰點,2013年4月10日,在日本跨黨派日中友好議員聯盟大會上,當時的自民黨副總裁高村正彥表示:「日中兩國首腦提出建立‘戰略的互惠關係’,但實際情況卻是‘戰術的互損關係’,非常令人遺憾。」

              

        

  目前中日關係已經回歸「戰略性互惠關係」,但是日本應該防止將日韓關係發展成「戰術的互損關係」。

           

  8月2日, 日本在內閣會議上,決定取消對於南韓在安全保障出口管理方面給予優惠國待遇的「白名單國」中削除,日韓對立日益尖銳。

             

           

 張石 的其他文章

             

 一些謙讓的日本人為何電車搶座

 「當仁不讓」?

        

 中老年擺脫孤立 日本人可借鑒中國人活法?

                      

 為什麼日本人非常忌諱「落井下石」? 

            

 父親:從偽滿大學生到一名醫生的生涯

                  

 日本人的細膩情懷美得令你感動

                    

 川普欺負安倍的邏輯

                     

 日本:首相參加的總裁選沒有安檢 

                                       

  更多 >>>>

  在7月24日召開的世界貿易組織(WTO)一般理事會上,日本與南韓代表就日本對韓出口的半導體材料等管制展開針鋒相對的辯論。

            

  南韓新通商秩序戰略室室長金勝鎬在理事會後對記者説:日本的出口管制不是貿易措施也不是安全保障上的措施,而是在外交上的對立,為了得到有利立場的戰略,就是説,是原徵用工問題。

         

  而據日經中文網7月25日報道:一方面,日本常駐日內瓦國際機構代表處代表伊原純一在記者會上表示,「已在理事會上強調過與前勞工問題完全無關,也不是出口管制措施」。

             

  日本政府7月1日宣佈,將對出口南韓的半導體材料等進行嚴格審查,還將取消對於南韓在安全保障出口管理方面給予優惠國待遇的認定。

             

  日本官房長官菅義偉在7月2日的記者會上,在回答記者有關「政府的措施是否是對南韓方面命令日本企業在徵用工問題上賠償的對抗措施」時指出:可以明確地説:這次出口措施的改變,是出於安全保障目的,從為了更適切地進行出口管理的觀點出發而進行的,因此這次運用措施的改變,不是對抗措施。

         


 

  同時他在回答其他記者提問時指出:在日韓兩國間,與不斷積累起來的友好合作關係相反的南韓方面的否定性動向連續不斷,而且對於原朝鮮半島的原徵用工問題,直到G20峰會也沒有提出令人滿足的解決方法,不能不説顯著地損害了信任關係。在這樣的狀況下,在與南韓的信賴關係下所進行的出口管理的執行變得困難,因此採取了改變原有制度運用的措施。

          

  由此可見,雖然菅義偉和伊原純一的説法有些矛盾,菅義偉自己的説法也有自相矛盾之虞,但是限制日本的半導體材料等對韓出口,並在8月2日的內閣會議上決定把南韓從安全保障出口管理方面的優惠國 「白名單國」中排除出去等做法,明顯是以原徵用勞工為背景的,據説如果把南韓從「白名單國」中排除出去,受到新的限制的出口南韓的商品將擴大到上千種。

        

  以幾起在南韓敗訴的官司為背景對南韓進行出口限制等,並以這種自相矛盾的説法為理由,對日本明顯是很不利的,也最容易造成日韓之間的「戰術的互損關係」。

           

  首先日本和南韓為此已經打到了世貿組織(WTO),在世貿組織的理事會上進行辯論,而所辯論事項理由的自相矛盾,會使其他國家對日本的信任度降低,有損於日本的國際形象。

          

  第二,這種以將司法上的判決擴大到經濟和貿易上的做法和自相矛盾的理由,會使對方國家的民眾認為日本是「無理」或「強詞奪理」,因此為南韓全民性的反日運動助燃。

      

南韓市民針對日本的抗議(8月3日,REUTERS)

                       

  由於日韓關係的惡化,目前南韓正在開展拒買日貨的運動和不去日本旅遊運動。據南韓輿論調查公司南韓GALLUP7月26日發表的調查結果,由於最近日韓間的對立,回答「忌諱購買日本製品」的南韓人高達80%,回答「不忌諱」的只有15%。而據另一家民間輿論調查公司REALMETER6月24日發表的調查結果,現在參加不買日本製品運動的人已達到62.8%。

           

  南韓2018年是日本第三大出口對象國和第五大進口對象國,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統計,2018年對日進口額達546億500萬美元;出口額達305億2900萬美元,日韓經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無論是南韓的拒買日本製品運動還是日本加強對南韓的出口管制,都將給雙方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其金額不知要超過南韓最高法院所命令日本企業所賠償金額的多少倍。


                 

  南韓人來日本旅遊也一直在來日各國遊客中佔有重要位置,據日本政府觀光局(JNTO)公佈的從2003年開始的訪日外國客資料,南韓遊客從2003年到2014年在來日外國遊客中一直位居首位,2015年以後為中國遊客超過,但是也位居第二,而今年1至6月訪日南韓人為386萬2700人次,減少3.8%,為上半年數據5年來首次減少。

             

  據日本觀光廳統計,2018年訪日外國人全體的旅行消費額推計為4兆5,189億日元,其中中國人佔第一位,為1兆5,450億日元(構成比32.2%);南韓為5,881億日元(構成比13%),南韓在來日旅遊方面,無論在人數和消費上都功不可沒,但是由於赴日南韓遊客的不斷減少,南韓方面已經取消了很多航班,而且現在南韓正在開展不來日本旅遊的活動,如果不斷擴大,那麼日本的損失就會也越來越大,甚至會動搖日本「觀光立國」的國策。

          

  而什麼是戰略的互惠關係?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互相利國利民的關係,國家間,特別是有悠久歷史淵源的鄰國之間,難免有各種各樣的政府間的衝突等,但是在這樣的時候,應極力把衝突範圍限制在當事者與政府之間,避免向損害對方完全與此不不相干的經濟活動、民間感情及對方的民生方面擴散。民眾的感情是兩國關係最重要的基礎和源泉,民間感情崩潰了,戰略的互惠關係的基礎就不存在了,兩國關係的基礎有可能崩潰,而使對方在經濟上遭受不利作為與對方在司法上和政府間對抗的方法,在經濟關係如此緊密的日韓之間,所達的效果只能是「殺敵一萬,自損八千」,這不是一種站在戰略高度上高瞻遠矚的做法,而所形成的局面必然是「戰術的互損關係」。

           

  而從南韓最高法院2018年11月30日《新日鐵住金徵用工事件再上告審判決》來看,判決書中聲稱有關《日韓請求協定》的「意義、內容及適用範圍,只能由對法令具有最終解釋權的最高法院就是大法院來最終判定。」那麼對於三權分立的南韓來説,南韓政府也是拿不出推翻南韓最高法院判決的辦法,因此用經濟的方法對抗南韓政府,限制南韓企業,可以説是「無的放矢」或是完全偏離了對象。

            

  當然,保護日本企業在南韓的正當利益,是日本政府責無旁貸的責任,但是在判決以後南韓政府和日本政府所能起到的作用,只能是在原告和被告之間做細緻的調節工作,找到使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法,因為判決是南韓最高法院做出的,政府之間是鬥不出輸贏的。

            

  本文僅代表筆者個人觀點。

              

張石

 張石 簡歷:1985年,中國東北師範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研究所畢業,獲碩士學位。1988年到199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助理研究員,1994年到1996年,東京大學教養系客座研究員,現任日本《中文導報》副主編。著有《莊子和現代主義》、《川端康成與東方古典》、《櫻雪鴻泥》、《寒山與日本文化》、《東京傷逝》、《孫中山與大月薰—一段不為人知的浪漫史》等著作。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